學習“兩會”心得體會

2011年的“兩會”非比尋常,它經過60年的持續發展,特別是30年的改革開放,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三,進出口總額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日益提高。2011年也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中國走過了一個又一個五年,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等各方面猶如走台階一樣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十二五”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中面臨的一個歷史性的拐點。如果說過去我國一直在注重做大蛋糕的話,“十二五”則要注重如何才能把蛋糕做 得有質量。它不再追求單純gdp的增長速度,而講求經濟的增長質量,更加強調經濟成長要和老百姓的收入掛鈎,要使各階層的人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成果,由國強轉向民富。

溫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令人印象深刻,也是一份坦誠和期待,但從人民有權監督政府到真正無距離、無隔閡而又有條件的監督政府,並非一蹴而就,這也是總理真誠提到“創造條件”四字的深情內涵。一些與民眾利益攸關的憂切之事,諸如農民工的“融城”之難、高房價下的“蝸居”之痛、高校畢業生的“蟻族”之苦,到“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等幾個“老大難”......也不是短短的“兩會”十數天,就能夠消弭的。

全國“兩會”時間短暫,即便代表委員充分代表民意的聲音可以藉助“兩會”平台得到無限放大,也能最大限度引起有關方面關注,但很顯然解決問題不是一兩次全國性會議就能解決的,有些問題實際上也不能完全指望在會議上解決。譬如:被代表委員熱議的國民收入分配問題,以及高房價、教育、醫療改革和官員財產申報等話題,更需要在“兩會”上達成共識之後,通過今後一段時間內的調節與調控,以及大量的相關配套性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跟進才能有望解決。這同樣都需要廣大代表委員在會後持續地予以關注,更需要廣大社會民眾通過種種途徑參與。具體而言,就需要將兩會上的民眾參政議政熱情向會外其他領域延伸。代表委員們應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在“兩會”之後繼續努力推進相關制度的構築與完善,需要堅持不懈地繼續深入關注民生,更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制度力量,督促和監督政府落實好已在兩會上達到的諸多法律性、制度性共識。社會民眾參與國家建議的熱情,不應僅僅體現在對“兩會”的關註上,在會外的更廣闊空間、時間裡,公民個人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豐沛偉力,這更需要每一個公民充分發揮身為公民的“自由、尊嚴與價值”。整個工作報告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相信坐在電視機前關注“兩會”的全國百姓心裡應該是很開心,會議中提出了很多百姓所期望看到的新政策。對於這次會議的內容,百姓心裡的感受用幾個詞概括可能是“自信”、“好、快”、“幸福感”。

一個國家為了發展制定出“五年”計畫,並按照這樣一個計畫一步一步走上強國之路。試想,如果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規劃中也是由這樣一個又一個“五年”計畫而組成,我們的事業、生活可能會更美好。作為新世紀的研究生,我更要學好專業知識和政治理論,為我們的祖國貢獻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