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兩會心得體會: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根本,每一年都是兩會的熱點話題。

今年XX萬農民工返城就業,760萬大學生畢業要尋找工作,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矛盾凸顯,我國政府面臨的就業壓力空前。大學生就業難,癥結在哪裡?代表委員們展開了唇槍舌劍,有人認為是擴招失算,有人認為是大學生不肯放下身段,還有人認為是戶籍壁壘、城鄉差距及壟斷行業與其他行業差距過大使然。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有人建議服兵役緩解壓力,有人建議設學士後,有人建議下基層,還有人建議自主創業,爭論不少,但人人都去殺豬顯然不是一個好主意。

在我看來,出現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工業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藉廉價的勞動力迅速發展。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以輕工業為主的珠三角地區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而輕工業利潤薄的特徵使許多企業沒辦法通過較大幅度地漲工資來重新吸引農民工群體,造成了珠三角地區的民工荒。同樣的因為我國經濟結構跟不上社會的發展,依舊依賴廉價的勞動力,所以無法為屬於高素質人才的大學生提供相應的崗位,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國應該實現工業轉型,最大化地開發人才資源。一方面儘可能多地提供就業崗位,破解就業的制度性壁壘,另一方面多渠道開拓增收點,鼓勵農民工在家門口創業,變打工為自主創業。

每一次社會轉型都會帶來陣痛。我國只有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向自主創新,高附加值的工業類型轉變,才能較好地解決社會矛盾,帶領人民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