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三法”學習體會

銀行“三法”學習體會

備受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正案)》、《商業銀行法(修正案)》於今年2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這是中國銀行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法”的頒布和實施是我國金融法制建設的又一座里程碑。《銀行業監管法》作為中國第一部關於銀行業監督管理的專門法律,它的頒布適應了我國銀行監管體制改革的需要,是我國金融法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填補了金融法制建設的一項空白。《銀行業監管法》從法律上明確了銀監會負責對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的職責,規定了銀監會監管的目標、監管的原則、監管的職責,強化了監管措施,切實解決了當前中國銀行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監管手段薄弱的問題,有效解決了銀監會履行職責的法律授權問題。新的《中國人民銀行法》既明確劃分了央行和銀監會的職責範圍,又在二者之間建立了信息分享機制和監管協調機制,而且強化了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突出了央行在巨觀調控和化解金融風險方面的作用,明確提出了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能。

“三法”的頒布和實施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三部銀行法科學地總結了我國20多年金融業監管的經驗教訓,同時借鑑了國際金融業監管的基本經驗,不僅適應了中國國情,有利於進一步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推動金融創新,也為金融業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法律基礎。“三法”十分強調風險約束,突出了經濟資本約束作用,特別注重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如修改後的《商業銀行法》增加了對商業銀行審慎經營的要求;將商業銀行“三性”經營原則的順序由“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改為“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突出了風險防範的重要地位。

銀監法引入了“巴塞爾核心原則”,明確加強商業銀行審慎經營監管,要求銀監會加強國際合作,實行跨境監管,有利於中國銀行業在國際上拓展業務空間。此外,三部法律對涉及金融體系發展、金融體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如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的職責分工、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等都作出了前瞻性的法律制度設計,為深化金融改革和促進金融創新預留了空間。特別是新的《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可以在國家另有規定的情況下從事信託業務、證券業務、不動產及產業投資業務,為將來實行混業經營埋下了伏筆,也為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提供了動力。

穩健經營和積極創新是商業銀行貫徹執行“三法”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和金融改革日益向縱深推進,各國有商業銀行都加快了重組改制的步伐,為適應“三法”要求,增強自身競爭力,商業銀行必須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工作:

一是積極轉變經營理念。股份制改造後,商業銀行所有的經營管理活動都要圍繞利潤最大化來展開,要努力實現股東投資的最大回報。商業銀行的發展速度要受經濟資本的制約,發展方式也應發生根本性變化,資源配置將從以信貸規模和財務費用為核心的傳統方式向以經濟資本分配為核心的方式轉變。實際上,商業銀行的發展將主要受到自身抗風險能力的約束,這也是與“三法”的要求相契合的。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切實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二是切實將風險管理擺在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特別要抓好信貸風險防範。三部銀行法都強調了風險管理的極端重要性,信貸風險又是商業銀行最大的風險,抓住了信貸風險就抓住了風險防範的主要矛盾。要堅持審慎經營原則,認真研究適應新“三法”信貸投放辦法和體制,提高風險防範能力,確保達到法律的監管要求。

三是加大加快金融創新的力度和步伐,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三法”的頒布和實施對金融創新提出了客觀要求,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舞台。在金融產品日益趨同的環境下,金融創新必然成為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就整個銀行業的發展而言,金融創新也是其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