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辯證看 務實辦》有感

單從書名看,這就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充滿著哲學的思辨。全書主要從收入差距如何縮小、房地產調控如何堅持、看病費用如何降低、素質教育如何推進、道德風氣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環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等八個方面的主要社會現象及問題入手,通俗地用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解讀,對我們了解、認識社會現象和經濟形勢很有幫助。

這本書是對經濟和哲學的通俗宣傳,文風清新樸實,有很強的可讀性。對自己今後文風改進很有啟發。寫材料是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想得通、思的明、才能寫的出,解決了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的問題才能寫出有意義的文章。要在對問題的思考上多下功夫,就文章寫文章只能假大空,實不可取。要大氣,能放得開,更能收的擾,有哲學思辨性,有閃光的思想,文章才有高度。縱觀馬克思、毛澤東等大家的經典作品,你會發現他們永不過時,對什麼事什麼人都有管用的地方,常讀常新。我讀過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毛澤東選集,按照讀書計畫,今年再對這兩本原著複習一遍。內容客觀、資料詳實,分析問題簡明透徹、解決問題思路清晰、措施務實操作性強,經世致用,文章才有深度。這些《朱鎔基講話實錄》、《李瑞環學哲學用哲學》堪稱範本,今年要當作必讀篇目,再研讀一次。文風清新樸實,文字靈動有波瀾不一潭死水,遣詞造句簡煉無費話,層次布局清晰,表情達意說理深入淺出,文章才有可讀度,黨內第一筆胡喬木和黨內秀才田家聲的文章以及劉少奇的講話都值得學習。“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揣摩提高。“筆桿子裡出政權”的說法有些拔高,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筆桿子對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都是至關重要的。

這本書還教會自己看問題、辦事情的基本方法。辨證看,從哲學角度說,是辨證唯物主義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通俗地講就是看問題要全面、用對立統一的思維和矛盾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創新變革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思想相互激盪,如果不能辨證地看社會現象和現實問題,就看不清主流、瞅不準根源,易被一些表現和局部迷惑,從而困惑鬱悶迷茫,不能理性地把持自我。“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聰明的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人,正確來自哪裡?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從哪裡來的?》回答來自實踐。我認為來自於做之前對事物的正確分析判斷,這就是一個辨證看的問題。磨刀不砍柴功,遇事不浮躁三思後行,多用系統的觀點問幾個為什麼,多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調查了解真實情況,多用對對立統一的觀點從正反面想一想,多用普遍聯繫的觀點從歷史、現實、未來思一思,多用矛盾的觀點考慮一下主要和次要問題。如此,才能看清真相、理清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科學制定措施。對此,先賢有高見,近日突對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感興趣,讀了幾部與他有關的書,其中的名言佳句“先曉事、後辦事”,“曉事”二字道出了他成事的秘密。

務實辦,是辦事的實用辦法。辦是執行,是解決問題的行動。有了好的措施,關鍵在落實。在人的一生中辦事是貫穿終生的話題,辦事要務實。陳雲說:“不唯書、不唯上、要唯實”、辦事來不得半點虛頭。儘管辦事有多種方法,虛事實辦、實事虛辦,急事緩辦、緩事急辦,大事小辦、小事大辦。但務實最重要,沒有務實的執行,再辨證的看也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面上。對此作為毛澤東思想人民觀、矛盾觀、政治觀、實踐觀和文化觀之一的實踐觀說的很對,毛澤東有名的《實踐論》科學地闡述了知行統一觀。對務實的“實”我理解為一是真實,就是辦事要實實在在,對某項工作或一件事情看準了,有辦法了,就要實實在在地辦。當然運動發展是絕對的,事物發展總是波浪式地前進、螺鏇式地上升,辦的過程中總會出現新情況,意想不到的新問題,需要再辨證地看,再務實辦。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的人知道的很多,卻成事很少?古有紙上談兵的趙括,今有滿腹才學的失業者。25xx年前,孔聖人在《論語·學而》中日:“巧言令色鮮矣仁”,難怪有用人高手嘆呼,慎用誇誇其談之人,多盛名之下言過其實。曾國藩提倡戒多言、不糾纏、少爭論,鄧小平說:“不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先賢們重的是做,不是說,只有實實在在地做,才能辦成事。二是現實,就是辦事要尊重現實、尊重規律,科學地辦。我認為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的科學發展觀就是此意。辦事一定要考慮客、主觀因素,二者基本統一時,就離成功辦事不遠亦。對於主、客觀因素的處理,xx第四代中共領導核心提出的和諧社會道出了真諦。要客觀地面對現實,理性地對待自己,這是現代博弈論的核心,也是我們辦事的心態。關於理性地對待自己,我認為對一個人做人做事至關重要,中國儒家傳統思想認為最正確的做法是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從現代意義上說對自己要真實點,客觀公正。想到這我記起了“自欺欺人”的故事。說一楚人,居貧,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我們萬不可做故事中的楚人,不然小則誤事、中則誤己誤人、大則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