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德育是一種體驗和實踐,情感體驗是構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動的動力之一。讓學生參與同專業相關的文化活動,既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享受。在這種愉悅的精神文化享受中陶冶人格、升華境界,獲得啟示,思想政治工作的客體就成為了主體。社會實踐鍛鍊了學生缺乏磨礪的道德人格,使之變得堅強而富有韌性。同學們沉浸其中,既鍛鍊了能力,又陶冶了人格,升華了境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精神,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包括道德薰陶在內自我教育。最根本的是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活動的創意來自學生;活動主題與學生專業、成才相關。通過這些活動,其中寓含的是人格培育不再單是政工人員和教師的事,而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在創意、組織、參與、體驗等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過程中,不僅能力獲得鍛鍊,人格也得到無形的培育。[6]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學生投身改革開放,服務人民民眾,培養鍛鍊才幹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社會實踐拉近了我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我們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們終生受用。

通過社會實踐,我深深地感覺到實踐中所學到的東西和學校的理論有一定的差別,從中我領悟到:

1、知識無限,能力有限

實踐能力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通過不斷解決問題,才能積累經驗,整合已有知識,激發個人潛能,形成個人實踐的策略系統,全面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實踐是實踐能力形成和發展的中心場域,各種影響要素只有進入實踐環節,經過實踐的熔鑄,才能被吸收和整合,發生實際作用。但另一方面,實踐不是實踐能力發展的唯一條件。實踐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實踐主體自身的基礎條件,如身體、智力、知識等,也離不開必要的教育和其它社會資源。否則,個體只能在自然狀態下低水平發展,而失去實踐能力發展的社會意義。[9]人,需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知識猶如人體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會枯竭。社會很殘酷,很現實。我們只有真正的把本領學好,才能在未來真正進入社會時不至於不知所措。我們要在以後的學習中用知識武裝自己,用書本充實自己,為以後服務社會打下堅固的基礎!

2、理論和實踐要緊密結合

由於任何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都是來自於對自然現象、社會實踐和人類思維活動的概括、總結與升華,是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人的思維活動規律的客觀反映,因而需要廣泛運用講授型啟發式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以理論分析、闡述、灌輸和引導為主。在教與學的矛盾中,教師是主體,是組織者、引導者和指揮者,通過精闢的講授將學生帶入知識王國的殿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快樂地學習。[7]實踐能力總是和實踐活動相聯繫的,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多樣性,決定了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多樣性。[8]要想在日後工作生涯上有所發展,就必須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要想自己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增長必須在實踐中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實踐是我們接觸、了解、服務社會,運用所學知識實踐自我的最好途徑。通過實踐,原來理論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鞏固,原先理論上欠缺的在實踐環節中得到補償,加深了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社會實踐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飛躍,增強了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我們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步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認為實踐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樑的作用,過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著很大幫助。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認清了自己的位置,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對自身價值能夠進行客觀評價。這在無形中使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增強了自身努力學習知識並將之與社會相結合的信心和毅力。

4、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

社會實踐,給了我們一個的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的舞台。所謂綜合實踐能力是指“獨立辦事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張濟生,xx)。在經過認識性實踐階段後,大學生基本實踐能力有了較大發展,已不滿足依靠別人的指示,亦步亦趨式的被動實踐,開始謀求獨立完成一個實踐任務,尋求通過實踐去產生新的認識。此時,大學生較為關注實踐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重視資料收集和導致各種結果的內在原因的分析,以便積累經驗。在這一發展階段中,大學生的理解力、策劃力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實踐興趣也表現為探究興趣,執行力、表達力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較大的發展。[10]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增長了見識,逐步了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實踐操作能力、豐富了生活閱歷。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磨練品格、增長才幹、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舞台,在這裡我們真正的鍛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