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考察之行學習心得體會

清水河中學 龔永明

曾記得,“學習”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月令》,即“季夏之月,鷹乃學習”。學,效也,效仿;習,指鳥兒頻頻飛起。也曾記得,孔子對“學習”一詞的解析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以,“學”了就得“習”,“習”了就得有所成。我認為,此次名校考察之行的最終目的,在於我們努力探尋名校的成長歸因,不斷聯繫自身實際,全力打造出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濃郁的本土特色的高效課堂。很感謝局領導的殷切關懷及精心運作,我在這次考察學習過程中,體會較為深刻,也決定結合清水河中學實際,採取一系列的措施。

體會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以前,我總覺得黃岡中學、黃石十五中、黃梅一中是我們最理想化的優質教育,但現在發現,我們所認為的優質教育,只是在老師的“講”、“教”上走在了同行的前列,“講”出了水平,“教”出了高度。雖然這些傳統名校也在學生的“學”上做了一些文章,但終因為教學方式的側重點不同,依然只是在“教”得好、“講”得好這方面為我們在素質教育的征程上喊衝鋒。而這次山東、江蘇之行,我們發現,以昌樂二中、東廬中學和宜興實驗中學典型代表的新型優質教育,卻在教學方式上進行了顛覆性改革,都在強調以學為主,都在證明教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先學後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回想前期全國興起的“杜郎口風暴”,我們不能不正視一個現實:昌樂二中、東廬中學和宜興實驗中學的教學改革無疑是成功的,這幾所學校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素質教育和優質教育。它們通過變革,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成績大幅提升、有的學校規模快速發展、辦學條件迅速改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同時,三所學校的教改經驗也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的肯定和支持,獲得了來自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讚譽,形成了品牌效應,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典範和樣板學校。隨著社會聲譽的不斷擴大,三所學校的教改經驗正不斷被推廣,學校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這才是我們千呼萬喚、夢寐以求的精品教育、優質教育。

體會二: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課改已經推進了十餘年,在這十幾年中,我們教育工作者到底做了些什麼?做對了什麼?這曾經是一個十分厚重的話題。我們聆聽了許多前衛人士、專家學者的報告,可回答這個問題最響亮最有力的人不是這些專家學者,恰恰是紮根基層教育的鄉村中學的校長和教師。正是他們勇於擔當、銳意進取的精神和“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理念,有力地回擊了現實普遍存在的格局決定論、生源絕對論和教師成敗論,才形成一個“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態勢,才開創了素質教育和高效課堂的嶄新局面。試想,我們蘄春有多少學校的發展環境比他們更優越,但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過這樣的改革勇氣和膽識?有多少校長真正走在了課改隊伍的最前列?我們又多大程度上借用行政手段強力地推動了課程改革?

這幾所學校用事實證明,一所學校,如果不是主要領導親自搞改革,用行政的手段推廣新的教育理念,單靠教師的自覺和自發搞改革,其力度和進展都不會很理想。我們也早有這樣的認識和體驗,但我們並沒有真正想辦法去試驗,並沒有拿出那股膽識與魄力。同樣的困惑,困住的只是我們;同樣的境遇,他們卻找到了先機。他們在積極探索中,都找了到符合

自身實際的教學模式。如東廬中學採用“教學合一”的教學模式(一是改革備課模式,實行以“講學稿”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改革;二是改革課外輔導方式,由課外轉向課內,不訂輔導材料,停止補課,取消競賽輔導班,實行“周周清”);昌樂二中則採用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學模式。每堂課都是從自學、讀書開始的,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整堂課都像考試那樣“緊張”,從舊知到新知,思維處於極度活躍狀態,自學、議論、表達、交流,“自主、合作、探究”貫穿於課堂全過程,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教學環節雖然有所不同,但相同之處在於都強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明確,貫徹“三講三不講原則”,即學生不先學教師不講,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個體出現的問題教師不講,學生學而不會的教師講,學生難於突破的難點教師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講。不管是東廬中學、宜興實驗中學還是昌樂二中,他們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並使之在實踐中不斷的得以完善,從而創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