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活動體會:無所畏懼  直面課改

課堂教學活動體會:無所畏懼  直面課改

昨天今天兩天時間,分別到xx國小、xx一中觀了幾位教師的課堂教學,感覺教師的課改意識還不夠彰顯,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尚不能有效形成。在和領導、教師的座談中從以下幾方面和大家一道共勉、交流。

一、 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新課程課改課堂模式的關聯認識。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源於上世紀50年代蘇聯班級授課制的引入,那是幾代教師前輩們都沿用下來的一種授課方式,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上,多體現為教師對課堂的絕對統領作用,教師講解、學生聆聽,時而提問、把握效果,但多是學生群體性的回答與評價,很少伴有學生個性的展示,即便是有個別提問也多圍繞於少數的幾個尖子生。教師的知識素養、精彩的課堂藝術成了支撐課堂的一個著力點,課堂遂顯得“方便、快捷”。但此課堂模式多屬於接受性、被動性的學習方式,像聽報告一般,多適合於成人、適合於高等教育。在中國小校的課堂上,教師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往往忽略了學生間的互動、學生間情感的交流和相互的感染,極大的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時間久了,也便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什麼、學生學什麼,教師不講、學生不學,一旦離開了教師,學生便什麼都不會做了,高分低能大致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剛入幼稚園的小朋友尚天真爛漫,可以問好多新奇的問題,有時那是連老師都答不上來的,到國小問題少了,到國中問題更少,到高中、到大學幾乎是沒了問題的,我們的課堂幾乎成了加工統一標準零件的車間,不過“次品率”是蠻高的,所謂的優質成品零件不過是一把精密的卡尺卡出來的,大家都認為那一定就是合格、最優秀的產品嗎?這個問題值得大家深思。所謂的好學生,不過都是被灌輸知識,能大量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創造性的。

也許有人會說,那都是考試惹的禍,是因為人才的甄別與選拔所致,當然有此方面的原因,並且成分還很大。考試成績是結果,課堂教學是過程,按說從過程到結果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但我們大多的人是過於關注結果了,才導致了過程的枯燥、索然無味。如飲茶一般,最直接的目的該是解渴了,簡單之人往往直奔結果,只顧豪飲、很少能品出其中滋味的。而有些人確飲的極具情調,淺嘗慢飲之間談天論地、古今中外、人間冷暖、世事悲喜,完全是超出了喝茶本身所具有的意義。這就是境界的高低不同所致,做同樣的事,結果雖大致相同,但過程確大相逕庭,我們的教育教學不也深通此理嗎?

正是因為認識到了前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新課程、新教材才應運而生的,它的內容編排體現了育人功能的轉變。我們的教師是大可不必驚慌,也不必亂了陣腳的,只需稍加調整一下我們以往的教學思路,或說反其道而行之,便會湊效的。就像勤勞的農民,先前總是自己很辛苦地去割了草,回來規整、扎碎後,餵那老牛;一旦把那老牛引至水草豐美處,它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也是很輕鬆、很美的一件事嗎?同樣都是吃草、吃飽為目的,做法不一樣,效果也不盡然相同,吃草的過程美和享受陽光的沐浴卻大相逕庭的。我們的教師改變一下自己的思路,以前多是教學生學會,過程多是單向的傳輸;現在是指導、引導學生,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學,多享受追求知識過程的美好;同樣是達到學會知識的目的,別人教會和自己學會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境界,教會的大多是“死”的東西,而自己學會的東西可是價值連城的。

二、 對課改課堂的探索性認識。

課改的課堂,一個最重要的考察指標就是要看全體學生一節課都幹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是否學有效果。要看每一個學生是否學的自主,學的主動,學的興趣盎然,學的激情四射;要看學生小組間是否形成了競爭,小組內是否配合默契、既講分工又講協作、更講互幫互助的風格,真是一種完美人格完善的過程。

課改的課堂,要做到教師最大程度的“解放”,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有效地管理和掌控課堂。亦如校長管理學校一樣,忙於雜事的校長未必能管理高效的,相反班子成員若分工具體、責任明確、落實到位了,看教師們忙得熱火朝天,校長才更有時間和精力來謀劃學校的發展,來進一步激發師生學習、工作的潛能發揮。在課改的課堂中,教師那是需要改變以前的主演身份,要以導演、最多加個配角的身份呈現於學生面前的,關注的是學生表演的是否充分、是否有效果、是否成功;課堂上在於能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激情顯現,在於有情境的創設和鋪墊,在於造就課堂的升華之境,在於不斷成就每一個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和愉悅,達到真正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