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工作學習心得

xx年底,我參加了關於《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有效對話情景的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我與課題組其他成員一起定期組織探討,就各自發現的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辯,針對自己的知識不足不斷加強理論的學習,並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實踐,參加課題研究以來,我受益匪淺,它不僅開拓了我的眼界,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增加了我的理論儲備,提高了我的教學水平,更讓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對師生關係、對話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現談談參加課題研究以來的幾點體會。

一、 明確了課題開展的基本步驟

作為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對於教學的研究我從未懈怠。但是參加課題研究卻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對於課題怎么選題、課題研究怎么開展、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完全是一頭霧水。在藉助現代多媒體條件、以及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和前輩的指導下,我明白了一個好的研究課題應該具有以下特點:問題必須有價值和科學的現實性、問題必須具體明確、問題要新穎具有獨創性、問題要有可行性。懂得了課題申請報告如何撰寫,了解了課題開展的基本步驟,並參與了課題研究部落格的創建、課題研究紀事的記錄、課題研究材料的蒐集、以及課題階段性實踐小論文的撰寫和部落格內容的充實以及課題成員研究成果的整理工作,對今後自己從事其它的課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 分工合作 注重積累

課題研究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不可能由個體單獨完成,需要各位同事的通力合作。工作分工不能隨意,合理分工是高效、準確達成目標的保證,因此應該針對每人的實際與專長,安排恰當的任務,讓每個成員都負有責任和使命,才能不斷增強研究小組的凝聚力,提高課題研究的效率。

課題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內取得成效。它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取得一點理論上的突破或者是實踐上的創新,都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冥思苦想日積月累,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從某種意義上說,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即是一種資料的蒐集、積累和消化的過程。蒐集資料是一項艱苦細緻又有一定技術性和學識功底的工作。研究某一課題,必須儘可能地占有涉及這一問題的所有資料,如果不全面,就可能出現偏差。因此,研究者要明確應收資料的方向、範圍、內容,只有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歸類、分析、綜合、提煉,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建。那么課題研究應該做好哪些方面材料的積累呢?一是應該撰寫一份具體的課題實施方案,在研究的內容和研究方法方面要寫的具體、詳盡,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說明研究者心中有數;二是要收集和學習與課題相關聯的背景資料,這對以後撰寫課題結題報告會起到一定參考作用;三是要經常撰寫課題研究過程中的體會,這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理論和寫作水平;四是要注重過程中資料和階段性成果的收集與積累,一個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必然會積累起大量的原始的資料,這些資料涉及課題研究的方方面面,對這些資料進行條理化、系統化、規範化的科學管理,能夠促進課題研究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三、 在研究中發現問題

關於對話教學,我雖然有一定的認識,但是通過大量的理論學習以及課堂的對照和細心觀察,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平常教學實際中也存在諸多不足。以往自己傾向於通過對話實現教學知識的構建和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也偏重於師生之間的對話,通過對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劉耀明《從教學對話到對話教學》、宜興市丁山實驗國小 盧麗英《對話教學初探》、[美]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對話型”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等理論的學習,才發現自己對對話教學目的的認識存在偏差,對話教學不僅僅要實現知識、能力目標,還有師生情感、學生健康心理構建、生生互信互助協作學習等目標的實現。新課程下的課堂是一個裝載著個性化明顯的各個主體、承擔著多項教學任務、體現多元文化的複雜的教學共同體。它的複雜性決定了教學對話不能單一化。但目前的課堂對話往往指向師生之間,認為師生間的問答及由此得出標準答案的過程就是教學對話,這是把教學對話簡單化,師生之間的對話僅僅只是教學對話的一個方面。華東師大教授鍾啟泉先生指出: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教學對話應是一項多元交流的活動,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各種教學資源之間以及學生與自我之間互相作用、形成合力的一個綜合網路。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僅有師生之間,更有生生之間、生本之間、學生自我的對話,而後者的重要性往往在課堂上被忽視。通過理論學習,發現自己在課堂上有時也存在著對話教學的一些通病:如對話形式的問答化:僅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師問生答;對話主體的精英化:一部分特別活躍,大多數同學則沒有真正深度參與,對話演變為少數學生的專利; 對話目標的虛泛化:教學目標被淡化,教師遠離文本,任意生成;對話過程進程的隨意性:學生各說各的,不互相配合,不尊重別人的意見,依附盲從對方,如此吵吵鬧鬧無政府狀態,無高效;對話過程的形式化:學生還沒有細讀,教師就讓學生談發現;對話討論沒有進入狀態,教師就要求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對話內容淺層化:有的教師為追求課堂氣氛熱烈,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繁瑣化,勢必導致課堂對話表演化、淺層化,只是形式熱鬧,忽視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通過理論學習不斷暴露自己認識與實踐的偏差,才能為今後教學指明正確的方向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