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習孟二冬,方永剛教授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學習孟二冬,方永剛教授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平南鎮三中 黎航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教研室骨幹教師。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畢業後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任教。XX年4月至XX年3月在日本東京大學任教兩年。

學科專長為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陸續出版了《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登科紀考>補正》、《陶淵明集譯註》、《韓孟派詩傳》、《中國詩學通論》等多部重要論著,發表《中國文學的烏托邦理想》等多篇學術論文,研究成果400多萬字,獲國家圖書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等多個獎項。

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XX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動要求參加了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時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識奉獻給石河子大學的師生們。在到石河子大學的第二周,他就出現嚴重的嗓子喑啞症狀,儘管每天打針、吃藥,他仍堅持上課。隨著聲音越來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課堂上用起麥克風。校領導和老師們多次勸他休息,但他都微笑著說:“沒關係,我還能堅持。”在師生們的再三要求下,他來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根據病情作出了“禁聲”的醫囑,但他第二天又強忍病痛站在了講台上。XX年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在同學們的掌聲和感動中,堅持講完《唐代文學》最後一節課,倒在講台上,隨後經醫院診斷,他已患食管惡性腫瘤。在先後經歷三次大手術後,仍堅持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

孟二冬不愧是當代人民教師的楷模。在大學校園日漸遠離“象牙塔”的稱呼,一些高校教師不安心教學和科研,一心追逐個人名利的時候,他以師者最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他都身體力行,完美地詮釋了一個當代人民教師的神聖使命。可以說,他真正做到了為人師表、道德高尚。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學者,他做學問“沉得下來”,“鑽得進去”。他又是一位甘為人梯的教學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這是他的左右銘。在三尺講台上,他盡心盡力,不知疲倦,淡泊名利,甘於寂寞,潛心治學,出版了多部重要論著,獲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和教學獎。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樹立了“為人師表、道德高尚”的楷模,在他的身上,浸透著師者的博大、尊嚴與熱情。孟二冬教授更是一位鬥志昂揚的勇士,在生命遭遇殘酷的病魔時,沒有一絲的屈服與退縮,使脆弱的生命散發出了人性輝煌的光芒。在他身上所體現出的深厚國學修養與鮮明時代精神,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通過學習孟二冬的先進事跡,我感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與責任。決心在以後的工作中處處以孟二冬教授為標桿,鞭策自己,激勵自己。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高尚師德,學習他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為促進我校的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方永剛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自幼就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艱難。從1963年出生到現在44年中,他的每個人生階段似乎都伴隨著磨難。生了四場大病。第一次是1988年做了一個闌尾手術,第二次是1993年不明原因貧血,第三次就是1997年的車禍,第四次也就是現在的結腸癌。真可謂一生磨難,命運多舛!

面對多災多難的生活,方永剛沒有怨天尤人,反而還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上大學期間,他用的是救濟被,拿甲等助學金。“所以說,我上大學,是黨和國家供我念的書”,方永剛常常說,所以他對黨懷著深厚的感情,這是促使他以後投入到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工作這項事業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說:“如果沒有鄧小平理論,沒有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我沒有機會上大學,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方永剛說:“我經常對別人講,我是在黨的創新理論哺育下成長成才的,我是黨的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直接受益者,我對黨有著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

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更沒有萎靡喪志,而是表現出了驚人的剛強。在做牽引治療的情況下,住院108天,他一連看了43 本書,並完成一部30萬字的專著《亞大戰略格局與中國海軍》。 他近6年來累計完成1000多課時的教學任務,年均超額完成200%的教學工作量,連續多年教學質量被學院評為a等。同時,他還利用課餘時間為學院教職員工和學員舉辦了200多場學術講座。 在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的情況下,他一方面以樂觀主義精神和頑強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一方面爭分奪秒地抓緊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黨的創新理論沒有限期。我能捨棄我的生命,但不能捨棄我的事業;我不懼怕癌症,但害怕離開最鍾愛的三尺講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學、不停地寫、不停地講,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創新理論。” 他的頑強拼搏迎來了碩果纍纍,已經先後主編了16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在國家和軍隊核心期刊上發表40多篇,榮獲“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28個獎項,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軍隊重點理論研究課題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