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雨中的樹》體會:點染真情

王軒

上周四,在塘沽大劇院觀看了中影集團出品的主鏇律電影《雨中的樹》。其實一直以來,我對主鏇律電影都不是很感興趣。我認為主鏇律電影有三難:一是心態難,主鏇律電影的主創人員一定要有好的心態,高成本,高要求,高投入往往得不到高口碑;二是拍攝難,對待普通的商業片,只要錢到位,好本子、好演員應有盡有,而主鏇律電影卻經常要面對客觀劇情與路線方針的矛盾,所以電影的拍攝舉步維艱;三是創新難,一提獻禮片,觀眾腦子裡無非是歌頌黨、歌頌領導、歌頌模範諸如此類,想突破著實不易。正因如此,我很少看主鏇律電影。這些年也就看過《建國大業》之類的少數幾部。

而這次《雨中的樹》,的確出乎我的意料。身在影院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在看一部文藝片,而非獻禮片。導演尹力是主鏇律影片的常客,之前導演的《張思德》、《雲水謠》都獲得過多項大獎。編劇劉恆也有過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就連本片的配角也都是由影視、話劇界的老戲骨擔當,如劉佩琦、雷恪生、馬精武等。欣賞本片之餘,也著實佩服中影集團的號召力。再說說故事,本片主要講述了王志飛飾演的抗洪英雄李林森同志的先進事跡,表現了一名優秀黨員為工作鞠躬盡瘁、做公僕公正廉潔的優秀品質。本片的敘事分為明暗兩條線,明線是李林森同志的生平事跡,暗線是李林森之子重遊故地探訪父親足跡。電影選取了林森同志生平中的幾個片段:身先抗洪、選賢任能、清正廉潔、家庭生活等,並以癌症的病情來貫穿整個脈絡,從而做到整體故事的連貫性。我之所以說這部影片有文藝范,是因為每個鏡頭拍攝的角度都恰到好處,既沒有太浮誇的視覺衝擊,又兼顧到畫面的整體效果。此外,電影在人物細節上的刻畫也非常有看點,尤其在主人公“親民”這一特徵的塑造上,處理得非常好。比如與劉佩琦飾演的鄉長打桌球、打車討價還價等,都體現了“出於民眾歸於民眾”的可貴特質。

影片也有幾處不足之處:一、特效畫蛇添足。劇組在拍攝兒子探訪父親故地時,運用了很多特效。但是這些特效讓影片的整體基調顯得很不和諧,有一種滑稽感。其實這些鏡頭完全可以通過簡單的切換來完成。二、結尾太過拖沓。本片的結尾可以說是一大敗筆。我們說劇本的每一個場景都要有衝突的產生,而本片的最後醫院一段,林森同志平靜死去,而家人、朋友卻在外面各種糾結,沒有遺言、沒有痛苦,也就沒有了衝突。看得我很累,卻沒有贏取我的眼淚。實際上,本片的最大亮點是機場林森同志出現幻想的一幕,我甚至為這一橋段鼓掌。孩子玩輪滑、少女們演奏音樂、主背景濃蔭灑地百花綻放,這樣的設計非常好,也貼近人物和場景。但遺憾的是,編劇沒有充分利用這一亮點。我們完全可以在機場設定一個衝突,使他在那裡就離開我們,這樣一來,亮點的出現就合理了,對朋友的那句:“我的人生航班也取消了……”也就順理成章了。作為一個先進人物,他生前不平凡,死後也不應該過於平凡。在奧斯卡經典電影《教父》中,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是在和孫子玩時突然倒地死亡,死得如此平靜,卻又震撼人心。顯然中國編劇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還有失老道。

看罷這部電影,有的不只是感動和激情,還有對中國電影的一絲欣慰。

觀影之餘,偶遇大學時的宿舍好友李博俠,感觸良多,特有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