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心得體會

xx總書記的《談治國理政》,是一部內容豐富、視野廣闊、瞻前顧後、繼往開來,旨在開闢當代中國治國理政嶄新局面的著作。

閱讀這部著作,可以有遠近兩個方面的重要收穫。就近處看,這是一部幫助讀者全面了解中國“新常態”最系統、最宏富的著作。全書十八個部分,涉及到當代中國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論述切近經驗,論旨高屋建瓴。讓讀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何謂中特色的社會主義,何以實現中國夢,怎么深化改革,如何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以及怎樣建設法治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生態文明,有效推進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改革發展、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推進祖國統一,推進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謀求周邊外交和諧、加強與開發中國家團結合作、積極參與多邊事務。並且對人們理解執政黨的民眾路線、提高執政黨執政水平、以及反腐倡廉建設,極有助益。

從遠處看,這是一部言近旨遠的重要著作。這部著作,不單對人們理解當代中國的大政方針、重大舉措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更為關鍵的是,它對人們站在百年歷史的高度,審視中國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從獨立向富強發展、從富強向文明躍升的歷史進程,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

百年中國的歷史進程,艱難曲折、蜿蜒向前。正如xx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相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中華民族在漫長的古代歷史與屈辱的近代歷史中,一直努力奮進,從來不曾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而歷經改革開放的艱辛探索,中華民族摸索出了一條舉世矚目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從而展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正是在中華民族這一歷史飛躍中,展現出從獨立富強向民主文明躍遷的亮麗景觀。

誠然,這一偉大的變遷,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政治保障。除開這一政治保障機制,中華民族頑強追求現代目標、努力實現自我超越、盡力建構現代國家,也為世人所稱道。在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孫中山、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的目標,掙脫了列強瓜分和奴役中國的悲壯命運。鄧小平帶領中華民族走上了民族富強的道路,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向富裕先進的躍升。這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地緣廣袤、歷史悠久、文化輝煌的大國,呈現給世人的壯觀歷史場景。

現代國家的獨立富強,是國家足以完整行使國家權力的前提條件。一個積弱積貧的國度,是不足以在現代國際體系中獲得平等的國家地位的。但一個獨立富強的國家,並不見得就是獲得人們尊重的大國強國。因為,一個現代國家的民主文明程度,構成為一個國家在現代國際體系中贏得世人尊重的決定性理由。中國的經濟實力,無疑已經躋身世界前列。儘管國家的富強之路前路漫漫,但富強之途,已經鮮明呈現。國家發展的重大任務,已經落到創新現代文明,為現代文明有所貢獻上面。正是對這一任務的闡釋,構成xx總書記鋪展中國歷史百年畫卷的醒目筆觸。

追憶中國艱難困苦的漫長歷史,是習總書記刻畫中國夢的歷史出發點。這當然不是中華民族要嫉恨什麼的表現,而是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經驗的珍視。中國的歷史發展,長期領先世界。從發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華民族承受了難以想像的苦難。但民族脊樑的挺立,使中華民族終於在自己的艱苦奮鬥中走出了一條重新崛起之路,給世人展示了一條古老民族復興的獨特魅力。而中華民族發展的遠大前程,業已呈現出中國夢的強大感召力。

中國夢,是習總書記鼓舞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的重要命題。這一命題,正在呈現它豐富的內涵,展示它引領中國發展的能量。中國夢,是現代夢、富強夢、民主夢、文明夢。在這一有力號召和有效整合國家與國際正能量的命題中,正正顯示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大生機、厚德載物的德性精神和溫潤敦厚的人類情懷。由此向人們表明,一種旨在落定在現代平台上的中華文明,已然浮現。

百年中國,方始復興。這是人民的成就、人民的復興、人民的勝利。在中國的不斷崛起和持續發展中,人民既是牽引歷史潮流的動力,也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引擎,更是引導國家規範發展的強大推力。人民是國家權力的賦權者、也是規範國家權力的行動者、更是國家發展的受益者。這是任何一個現代國家根本的政治原則。習總書記強調的“權為民所賦”,從根本上凸顯了現代國家的人民主權原則。這條原則,體現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民眾路線。只不過,民眾路線在現代中國走上治理現代化道路的時候,已經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徵:那就是執政黨務必確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務必認識清楚,“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這是中國現代建國必須堅守的基本政治準則,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理解治國理政重大問題的核心命題。這無疑表明,習總書記對現代政治具有十分精準的理解、把握與闡釋。

在人民主權原則之下,一切現代政治與現代國家的建構理念漸次浮現:國家必須以人民主權原則為指引,建構依法治國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如果說現代國家的治理體系,在體系結構的經濟層面上必須是開放的經濟體系、能將“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都用好,從而將國家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功能各得其宜地加以發揮的話,那么,在國家權力的行使上,則必須落定在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平台上。這既是所有現代國家的基本經驗,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須,更是百年中國努力復興的寶貴經驗。展現現代國家的中國輪廓,正是習總書記這部著作的核心論旨。

習總書記對法治中國的論述,完全切中治國理政的現代首要原則。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首要原則,就是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依憲治國,說的是“權為民所賦”;依憲執政,說的是“權為民所用”。兩者落定的是國家權力的來源與功用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恰恰是劃分傳統國家與現代國家界限的分水嶺。依憲治國,不是一種政治地治國的狀態,即不是一種按照政黨、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意志治國的狀態,而是按照憲法的規定法治地治國的情形。這就讓中國免除了千年人治的窘迫,走上了現代法治的軌道。習總書記為此刻畫了三條重要線索:一是高度肯定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中心地位。“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二是憲法的生命,在於貫穿治國理政的全過程。“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我們要堅持不懈抓好憲法實施工作,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三是要將治國理政落實為依法治國。“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要帶頭厲行法治,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和水平,不斷推進各項治國理政活動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這就為中國完全坐實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平台上,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圍繞這一目標,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真正促使中國作別人治傳統,步入法治軌道,建成現代國家。

將中國建成法治國家,是習總書記從總體上勾畫出的中國發展藍圖。這是基於中國處在從富強走向文明的關頭,做出的重大戰略決定,也是將中國完全推向現代軌道的決定性舉措。從根本上講,中國走上法治的軌道,也就是人民依照憲法行使民主權力的軌道。這正是習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堅定坐實、認真踐行的理由之所在。在國家價值層面呈現的民主、在社會價值層面呈現的自由平等,無不關係到人民權利優先於國家權力的民主屬性。而這正是法治中國展現出來的民主本質。

中國之走向民主文明的發展新境地,既需要勾畫巨觀藍圖,也需要切實深化改革,從而穩妥地坐實中國發展的戰略任務。為此,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反腐倡廉、提高黨的領導水平,便成為中國實現依法治國的三大現實驅動力量。“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表明習總書記推進改革的決心與信心,顯現出改革在實現中國夢、坐實法治夢上的決定性作用。以“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為導向展開的反腐鬥爭,則體現出公權公用的現代國家權力公共性特質,預示著反腐作為一種政治新常態的長期性與持續性。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直接顯示了作為國家發展核心領導力量的政黨建設,所發展的關鍵性作用。化解執政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大危險,構成執政黨擔負人民賦權的組織前提。這正是將中國共產黨推向現代政黨的強大動力。

習總書記的《談治國理政》,確實是一部可以放置在百年中國現代轉變歷程中認真閱讀的重要著作。

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心得體會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書心得體會
關於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心得體會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