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觀察學習心得

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你知道課堂教學觀察學習心得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課堂教學觀察學習心得,供大家閱讀!

課堂教學觀察學習心得 篇【1】

假期里認真翻看了《課堂觀察》這本書,受益不淺,感受很深。書里不僅提到了許多對我們教師教書育人方面可知道的理論,還提供了一些真實的故事和優秀的案例,下面我針對“課堂觀察技術”一節,談談我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我的看法。

課堂觀察技術是一種重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是建立在對課堂教學要素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之上的,課堂教學要素的9個方面,即:課堂溝通、課堂行為互動、師生話語、課堂過程、課堂管理、課堂教學語言、教學資源、教學媒體和教學現場機智。

在課堂上,當我們老師提出一些問題後,只要孩子能對答如流,回答的問題能迎合老師的心裡,老師往往會不吝嗇的大加誇獎:“你真聰明、你回答的真好”等等。如這位教師,前者學生的回答雖然只回答了一個結果,卻迎合了老師的心裡,得到了表揚;後者學生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但學生的智慧火花已在閃現,但卻沒有被老師重視,而一句“再想想”了知。

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也就需要適時進行肯定和表揚。尤其是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之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而這智慧的火花並不代表只了解一個結果,更要關注一個過程。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慎重評價,對有錯誤但又孕含點滴創新的思路,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要給予鼓勵,保護這難得的創新火花。

作為教師一定要始終牢記“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教師座右銘,一方面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通過教學反思,促進自己專業發展;另一方面要不斷按照教師行為規範和教育法對教師語言和行為的要求,加強自身的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成為一個讓學生尊重的教育者。

通過“課堂觀察技術”的學習,使我深感自己做得還很不夠,一定要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爭做優秀的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

課堂觀察就是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 (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是課堂觀察“為什麼”、“是什麼”、“追求什麼”的問題。通過觀察,提升教師教學業務水平,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得到改善。課堂觀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觀察者可以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課堂上一個或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進行觀察,也可以是對不同教師的同一節課進行觀察,還可以是對一個教師的多節課進行跟蹤觀察.課堂觀察不但是教育科學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種獨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教師走進他人的課堂,可能會因此而發現他人的課堂經驗,也可能總結出他人的課堂教訓;但對於自己來說,既然主動地走進了他人的課堂,當自己走出他人的課堂時,也就得問自己一句話:我在他人的課堂中得到了什麼?這才是課堂觀察最為根本的目的。觀察他人的課堂,鼓勵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終還是要服務於自己的課堂,不僅僅要豐富自己的課堂經驗,修正自己的課堂教訓,還有必要加深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剛結識“課堂觀察”這個新穎的概念,儘管抽象,沒有任何經驗,感覺實施課堂觀察,能夠很好地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高教師課堂教學實效。 首先,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教學是依賴教師和學生而存在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落腳點。即使所確定的觀察點不是學生,其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學生是否學得有效來得到檢驗。因此,課堂觀察始終緊緊圍繞有效課堂的進行而存在。

其次,課堂觀察研究能提供教師教學行為的客觀素材,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提供實踐性反思素材,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觀察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無論是觀察者還是被觀察者,無論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的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獲得實踐知識,汲取他人的經驗,改進自己教學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課堂觀察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研究活動。可視為一種促進教學的方法,可以增進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習成效;課堂觀察也是一種探究,通過這一途徑,可以有助於教師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與學的問題。

課堂教學觀察學習心得 篇【2】

5月14,我有幸參加了吉林省思想品德中國小教研員省級培訓班。此次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關於課堂觀察的理論與實踐。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理論。感覺很新奇,也很有收穫。

5月16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學院副院長楊玉寶教授,給我們做了《課堂觀察的理論與基本技術》的專題講座。為我了解課堂觀察這一新事物提供了理論依據。接下來,師大附中思想品德學科郝主任,給學員講解了《思品學科課堂觀察記錄的內容與方法》。讓課堂觀察由理論走向了實踐。5月17日在師大附中我們又聽了兩節課,親身實踐了一下課堂觀察的幾個環節。雖然還有些茫然和忙亂,但是這一新的理論卻讓我有了很多新感受。

一、課堂觀察體現以學生為本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式,最早源於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它的基本理念是服務:服務教師,服務學生。它轉變了以往聽課的理念,由對講課人挑剔到對聽課人指導服務。 以往聽課,我們更多的是關注老師的教學情況,如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情況、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等,而在這次聽課我們把視角更多地投向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投入越多產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師講得再精彩,學生如果沒有認真的聽講,對於這樣的學生課堂效率就相當低。當我們把視線轉向學生時,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的或者壞的,以後再自己的課堂上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調整或者採取一些特別的措施。

二、課堂觀察為了“有效教學”。

追求有效是教學的永恆主題,但是“有效教學”的追求究竟落實在哪裡?我們認為最終應落實到“課堂”。那么,有效的課堂教學又從何而來?通過課堂觀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觀察最直接的目的追求,也是落實有效教學的基礎工程。

傳統的教研方式逐漸顯露出三個嚴重的不足,一是離散化,缺少基於主題的研究,所謂的研究沒有聚焦的內容,呈現出“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的”現象;二是粗放化,缺少精細化的描述與分析,因此,“好象”、“感覺”、“似乎”這類的模糊辭彙充塞在課堂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不痛不癢,沒有“衝擊性”;三是範式化,以種種先驗性的評課套路與話語詮釋千變萬化的課堂,這種教研方式在生動的教學現象情境中常常會捉襟見肘,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針對性的效果。課堂觀察有利於這三個問題的解決。

課堂觀察試圖在實踐層面解決教學理念的問題。事實上,教學理念的更新最終必須依靠“自覺的實踐”,而不是“書面的言說”。課堂觀察中呈現的現象與細節,常常會給人以“刺痛感”,以“震動感”。“怎么會這樣的?”“真的是這樣啊!”之類的感嘆常常會出現在教師們的感言中,在這樣的感言中,真正深層次的理念就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課堂觀察就似一面鏡子,可以照亮被我們遺忘或者沒有引起重視的教學環節。

我通過學習課堂觀察,產生了不少的困惑:我們進行課堂觀察時,我的觀察對象是學生,由於時間和精力的原因,會疏忽了課堂的其他細節,對於教學環節會記錄不太詳細,對於課堂的整體性沒有很好的把握。同時觀察點的選定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量表的設計在實際操作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我想存在這種問題一個是對課堂觀察的認識、理解還不夠全面、深入,教學思想還沒轉化過來吧,以後還要深入學習,在課堂觀察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得失。

課堂觀察是一朵盛開的“奇葩”,它改變了我們以往聽課時對課堂教學缺乏反省意識、對很多問題視而不見的狀況。課堂觀察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我們願意以它為鏡,它就會使我們從提高課堂效率的迷茫中解脫出來;只要我們願意走進它,它就會成為我們教師專業發展最有效的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