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觀對照檢查材料

尊敬的黨支部:

大家認真學習了《論民眾路線一一重要論述摘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檔案選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一一重要論述摘編》三本學習材料,從毛澤東、鄧小平、xx、xx和xx同志的重要論述中汲取了營養、增長了智慧。從下午同志們的發言看,大家思考問題很深入,心得體會很深刻,學習效果很好。

我談三點認識和體會。

一、回顧過去,我們黨創立並始終堅持民眾路線,依靠人民民眾戰勝了各種困難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

民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人民解放和幸福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到全部的奮鬥實踐中。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黨才贏得了人民民眾的擁護支持,凝聚起巨大的前進力量。

在革命戰爭時期黨創立了黨的民眾路線,依靠民眾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輝煌勝利。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我們黨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把民眾發動和組織起來。1927年,毛澤東同志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明確提出相信民眾、依靠民眾、放手發動民眾、尊重民眾首創精神的思想。1934 年在《關心民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講到,"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民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民眾。" 1943年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對民眾路線作了系統闡述和高度概括,強調"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1945年黨的七大把"和最廣大的人民民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正式寫入黨章。這一時期,黨的民眾路線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成熟,我們黨依靠民眾路線動員和組織起了千千萬萬民眾,匯聚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奪取了革命戰爭一次又一次勝利。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發展了黨的民眾路線,依靠民眾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巨大成功。新中國成立後,各項事業百廢待興,如何發動民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擺在全黨面前的重大課題。毛澤東同志根據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對民眾路線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指出不依靠民眾,不發動民眾和調動幹部的積極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難,強調"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民眾路線的貫徹落實",這些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民眾路線理論。1956年鄧小平同志在《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從黨的性質宗旨和做民眾工作方法兩個方面對民眾路線作了新的概括,指出"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於它能否採取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方法",這些論述使民眾路線的內涵更加明確完整。這一時期,黨對民眾路線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黨的團結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以極大的信心和熱情,在困難中起步,戰勝一個個艱難險阻,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深刻而偉大的社會變革。

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豐富了黨的民眾路線,依靠民眾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空前成就。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深入推進改革開放,迫切需要調動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鄧小平同志認為,民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中最根本的東西",指出"民眾路線和民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要求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騰出主要的時間和精力來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民眾工作"。xx同志總結歷史經驗、著眼未來發展,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其中的核心內容加以闡述,指出"我們黨有許多優勢,根本的一條是同人民民眾保持血肉聯繫",強調"必須堅持黨的民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把實現人民民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新世紀新階段,xx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出"我們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強調要"進一步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全部工作之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時期,黨的民眾路線實現新的升華,我們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凝聚起全體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偉力,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和發揚黨的民眾路線優良傳統,xx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做好民眾工作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強調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密切黨群幹群關係,保持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強調要" 深入做好組織民眾、宣傳民眾、教育民眾、服務民眾工作"。在十二屆全國人大閉幕會上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強調"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在中央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提出"三個必然要求"的重要論斷,要求全黨同志"牢記並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在中央政治局專門會議上指出,"開展這次教育實踐活動,關鍵是要解決好堅持黨的民眾路線問題。"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進一步深化了黨的民眾路線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要求,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實現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民民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回顧過去,每當黨的事業面臨重大挑戰,中國的前途命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關頭,我們黨始終是順應人民民眾期待、凝聚人民民眾力量,和人民民眾一道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可以說,黨的全部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動員起千千萬萬的人民大眾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鬥不息的歷史,就是一部緊緊依靠人民民眾不斷推動黨的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就是一部在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的同時不斷發展壯大黨的隊伍的歷史。

二、審視現在,我們要清醒看到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切實增強貫徹黨的民眾路線的責任感緊迫感

黨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堅持和發展了黨的民眾路線,其核心要義是"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民眾的自覺行動。"其中,"一切為了民眾"是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一切依靠民眾"是黨的基本工作方式,"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是黨的基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黨的民眾路線,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認識論為理論基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立場,以緊緊依靠民眾、密切聯繫民眾、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為實踐特色,集中體現了黨的根本宗旨,深刻揭示了黨的力量源泉,是貫穿黨的歷史的生命線。新形勢下,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堅持好貫徹好黨的民眾路線、保持同人民民眾血肉聯繫,更加重要而緊迫。

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對貫徹黨的民眾路線提出新挑戰。我們黨是靠民眾工作起家的,是在密切聯繫民眾中發展壯大的。經過九十多年的發展,我們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一個在封閉半封閉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一根本的歷史變化,一方面使我們黨擁有為民眾服務的更好條件和環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脫離民眾的危險,這種危險已經尖銳而迫切地擺在了全黨面前。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始終堅持黨的民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這樣才能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

二是黨員幹部隊伍自身的變化對貫徹黨的民眾路線提出新任務。目前,我們的黨員幹部多數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志缺乏艱苦環境的考驗,缺乏與民眾同甘苦共命運的經歷,也缺乏嚴格的黨內生活鍛鍊,有的同志宗旨意識和民眾觀點不強,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基本問題認識不清,對民眾感情淡漠,貫徹民眾路線不自覺不堅定,不會做甚至不願做民眾工作。這些問題不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就會像一堵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民眾隔開,不僅嚴重損害黨群幹群關係和黨的形象,而且危及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面對黨員幹部隊伍的變化,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把解決好黨員幹部脫離民眾的問題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不斷密切黨群幹群關係,使我們黨始終同最廣大人民民眾同呼吸、共命運。

三是民眾工作對象、內容和環境的變化對貫徹黨的民眾路線提出新要求。貫徹黨的民眾路線、做好民眾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要求。當前,民眾工作的特點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民眾工作的對象日趨多元,越來越多的人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兩新"組織快速發展,城鄉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出現;民眾工作的任務更為繁重,民眾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不斷增強,利益訴求呈現差異化、多樣化特徵,宣傳教育民眾、協調利益矛盾、解決實際問題的難度日益加大;民眾工作的環境更加複雜,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相互交織、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特別是各種敵對勢力借題發揮、藉機炒作,使本來不大的事,迅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不利因素。應對這些新情況新變化,要求我們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對策和措施,更加主動地聯繫服務民眾,更加深入地宣傳教育民眾,更加有效地組織動員民眾,把民眾工作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中。

古人講,"水能載舟,亦可覆舟"。歷史上一些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無一不是脫離人民民眾的結果。不論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還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氣勢磅礙、所向披靡,但後來都因為腐化墮落、背離人民而最終失敗。當年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陣容龐大、裝備精良,但在我們黨領導的"小米加步槍"的人民戰爭中迅速土崩瓦解,最終退守孤島。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一些老牌執政黨相繼失去政權,有的已經衰亡,其根本原因就是嚴重脫離民眾。由此可見,一個政權、一個政黨,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沒有人民民眾的支持就必定走向失敗。我們一定要牢記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為了人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都不能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都不能丟掉民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始終保持同最廣大的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這樣才能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三、面向未來,我們要更加堅定自覺地貫徹黨的民眾路線,凝聚形成推動科學發展、富民強區的強大力量

回顧過去、審視現在,目的是要更好地開創未來。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xx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理想,實現這一目標和理想,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民眾。黨的十八大之後,自治區黨委根據形勢任務發展變化提出了"8337"的發展思路。貫徹落實這一發展思路,加快推進科學發展、富民強區進程,同樣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民眾。我們一定要按照xx總書記的要求,切實運用好民眾路線這個重要法寶,把蘊藏在民眾中的智慧力量充分激發出來,把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凝聚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美好內蒙古的強大合力。

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我們黨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論政府職能怎么轉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都不能變。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牢記人民民眾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牢記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始終把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解民眾之所憂,誠心誠意為人民民眾謀利益。

要不斷增強民眾觀點。民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民眾觀點強,才會有對人民民眾的深厚感情,才會有做好民眾工作的高度自覺。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觀點,要做民眾先生先做民眾學生的觀點,民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正確把握同人民民眾的關係,擺正同人民民眾的位置,接地氣、通下情,多同民眾交朋友,多向民眾請教,始終做到思想上尊重民眾、感情上貼近民眾、工作上依靠民眾。

要始終站穩民眾立場。民眾立場是我們黨最根本的政治立場,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體現了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自覺追求。我們一定要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民眾的就乾,不利於民眾的堅決不乾。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恪守"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不搞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使我們的各項工作更加符合民眾意願、更好地體現民眾需求。

要紮實做好民眾工作。民眾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一定要積極適應民眾工作的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切實改進民眾工作的方式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有的放矢地做好民眾工作,不斷增強民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各級領導幹部要時刻把民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民眾,及時準確了解民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發揚“釘釘子”的精神,切實把民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特別是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各類困難群體,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高度重視做好那些具有特殊性的民眾工作,比如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信教民眾、自由職業者、網路意見領袖、網路作家、自由撰稿人、網民等特殊群體,堅決打贏爭奪民眾、爭奪人心這一仗。

貫徹黨的民眾路線,既要在認識上不斷深化,更要在實踐中身體力行。自治區四大班子的同志要帶頭學習黨的民眾路線,自覺踐行黨的民眾路線,為全區廣大黨員幹部作出表率。只要我們始終堅持貫徹黨的民眾路線,扎紮實實地做好民眾工作,把全區各族民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我們就有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深厚基礎,就一定能夠不斷開創內蒙古科學發展、富民強區的新局面!

匯報人:xx

XX-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