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植技術意見

(一)搞好種子處理。防治小麥根病,可選用2%立克莠按種子量的0.1%-0.15%拌種,或20%粉銹寧按種子量的0.15%拌種。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環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或用50%辛硫磷100毫升對水2~3公斤,拌麥種50公斤,堆悶2~3小時播種。病、蟲混發地塊可選用以上藥劑(殺菌劑十殺蟲劑)混合拌種,用藥量按單獨使用的劑量。種子包衣,除了可以防治病蟲外,還兼有種肥作用。

(二)適期播種。小麥播種是否適時,對培育冬前壯苗與獲得高產穩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溫度是決定小麥播種期的主要因素。在一般情況下,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8~14℃時,為小麥的最佳播種期。其中,冬性品種為18~16℃、半冬性品種16~14℃。播種過早,常常出現小麥冬前旺長,發育進程加快,易遭受冬季和早春凍害。近幾年,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和小麥主栽品種的改變,小麥適宜播種期應較以前推遲5~7天。我縣小麥適宜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以10月8-15日為最佳播期。在適宜播期內,旱薄地、粘土澇窪地及冬性品種可適當早種;地力高、砂土地和偏春性品種可適當晚播;同一品種可先播低產田,再播中產田,最後播高產田。

(三)適量播種。目前,我縣普遍存在著播種量偏大的問題,造成群體偏大,冬前和春季旺長,莖稈細弱,易倒伏、早衰,穗小粒少,產量不高。因此,搞好小麥的適量播種,對於培育冬前壯苗非常重要。小麥的適宜播種量因品種、播期、地力水平等條件而定。在適期播種情況下,各類麥田的適宜基本苗為:精播高產麥田,成穗率高的品種每畝8~12萬,成穗率低的品種加大到15~18萬;半精播中產田13~18萬;旱薄低產田15~18萬;晚茬麥每畝25~30萬。

(四)足墒播種。小麥出苗的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今年由於前段降雨多、底墒較足,為秋種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秋季失墒快,秋作物收穫後,要及時耕翻整地,特別是嶺地更要搞好滅茬保墒,防止跑墒。墒情不足的地塊要及時造墒。在適期內,應掌握“寧可適當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則,做到足墒下種,確保一播全苗。

(五) 精細播種。為了提高播種質量,小麥播種時,應重點抓好以下四點:一是要擴大機播面積。機播既容易控制播種量,節省用種量,保證播種深淺一致、下種均勻,減少缺苗斷壟現象,又能夠提高播種進度。因此,要大力推廣小麥精量機播技術。二是要巧施種肥。在小麥播種時,用適量的速效化肥作種肥,有顯著的增產作用。特別對地力差的中低產田,增產效果尤為明顯。但必須選用適宜的肥料品種(如尿素、二銨等),且嚴格控制用量,一般畝用量3~4公斤。施用時要肥、種分離,以防燒種。三是要注意播種深度。小麥播種過深過淺都不利於其苗期生長,其適宜的播種深度為3~4厘米。四是要選擇適宜的播種方式。各鄉鎮應根據耕作制度、土壤條件、地力水平、品種特性、播種機具等確定適宜的種植方式,等行距或大小行均可,平均行距一般18~25厘米,高產田行距宜適當擴大,低產田行距應適當縮小。

五、開展小麥高產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單產

為充分挖掘小麥生產潛力,促進小麥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切實保證糧食有效供給,XX年初,省政府印發了《關於開展小麥高產創建活動的意見》,市政府辦公室也下發了《關於組織實施小麥玉米高產創建活動的通知》。今年秋種,各鄉鎮要按照省、市要求,早安排、早部署,及早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明確任務指標和工作進度,細化技術措施和人員配備,及早將高產創建田塊落實到鄉、村和農戶。要將小麥高產創建活動與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集成技術、統一供種、集中連片種植、設立領導指揮田、品種展示田等措施,充分展示小麥高產優質良種和新技術、新成果的增產潛力,充分發揮高產創建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加快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和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步伐。同時,為了提高項目區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要在秋種前和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舉辦培訓班、現場會、技術講座等,廣泛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工作。

秋種結束後,各鄉鎮要及早進行查苗補種和疏苗移栽,確保苗全、齊、勻、壯,為奪取明年夏糧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