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飲食文化:揭密野炊原始烹調檔案

現代人如果身處自然界中,沒有其他炊具而只有火和生食物的時候,怎么解決吃的問題呢?大概不得不採取較為原始的辦法了。這不是回憶和再現,而是實實在在的努力。在野炊中獲得食物的樂趣,同時可以讓人們思考祖先在飲食文化史上的艱辛探索,從而對祖先的聰明才智發出由衷的讚嘆。上山長時間的勞作,人們多要在山上做吃的。為減少路上的負擔,避免熟食變質,往往只攜帶糧食和必要的鹽巴,甚至不帶鍋,然後在山上按時炊煮。這種情況下的烹調簡單到了原始祖先時代的程度,所能使用的也只能是祖先常用的方法。現代人在野炊的時候所使用的種種方法,再現了古代烹調條件簡陋狀態下的一些情況,臨時使用寬大的植物葉子作為碗盞便是其中一種。台灣高山族阿美人在山上打獵或在海邊捕魚時常常使用“石煮法”烹製飯食。這種方法就是將燒紅的小石塊投入一種船形盛水器中,這種物器是用檳榔葉或椰子葉附於樹幹部分摺疊而成,物器內放有菜、魚等,水開之後把食物煮熟。哈薩克族牧民秋季在野外放牧的時候也常常使用石烹法來煮奶,將燒燙的小石塊放進盛有奶子的木勺中,煮沸後食用。野外燒烤更是原始烹調的再現。黔東南的苗族人在冬天捉到田裡的鯉魚,即可臨時燒一堆大火,砍來麻栗樹,將樹根部削尖,從魚嘴插進,一直插到魚尾,但是不能插破露出樹尖,再將麻栗樹枝葉放在火上燒,使麻栗樹內的熱氣直衝魚體內。等到麻栗樹燒光,魚肉也已經燒得差不多熟了,接著把魚放到已經燒出火炭的火堆中烤。不一會兒,里外都熟的烤鯉魚就做好了。這是臨時的烤法。深秋收割糯米的時候,人們還帶上酸菜、鹽巴、飯等,收割完一半,就有人開始提魚燒烤,其他人繼續收割,等到收割完畢,香噴噴的烤鯉魚就已經在四角等待了。傣族、黎族等南方民族常常吃的竹筒飯,也是烹調飯食的一種古老方式。把竹筒按節砍下,裝上米和水,用葉子把口塞住,扔進熊熊的火堆中,竹筒被燒得差不多,裡面的飯也基本熟了。至於竹筒被燒到什麼程度裡面的飯才熟好,這得依靠人們長期觀察所獲得的經驗。現在這種方法還保存著,主要是因為在山上勞作時,這種烹調法省得帶鍋。人們還發現有一種香竹,煮出的飯格外香。拉枯族(苦聰支系)在地里煮飯也多用竹筒。沒有竹筒則用芭蕉葉或芭蕉根,方法是用兩三張芭蕉葉將米和水包起來,然後吊在火上燒煮;用芭蕉根,則將芭蕉根破開,將米和水放進,再將芭蕉根用草纖維繫起來,放在火上烤。人類對野菜有選擇地採集,本身也就開始了“文”化進程,而更顯出飲食“文化”色彩的是火的利用。當用火已經變得平常之後,該是炊具和餐具出來表演了。餐具從炊具中分離出來,使飲食更具文化意義。與火的利用相背的生食似乎還沒有被“文”化,其實卻蘊含著另外的文化,是在鮮明對比中對熟食文化的抬舉。來源:星辰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