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長春的元宵節習俗大全

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如今重要的元宵節民間習俗,在過去,老長春人都有著怎樣的習俗,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長春的元宵節老習俗。

老長春的元宵節習俗知多少

蒸面燈占卜一年吉凶

過去,人們在元宵節除了製作彩燈外,還會蒸面燈,這是起源於東北的滿族元宵舊俗。所謂蒸面燈,就是將黃豆面捏成油燈狀,上端有燈碗,燈身略細,底腳與燈碗口徑一致,與古代陶豆相同。因為一年十二個月,便製成十二個,每個燈碗的口沿處還捏出十二個不同數目的小鋸齒。捏成後放入鍋里蒸熟,揭鍋時依每個月燈碗的乾濕、水多少來預測各個月份的寒暖、旱澇。而燈取出見涼變硬後,將蘇油或麻籽油倒人燈碗,用一棉芯點燃。若發現哪個月份的燈芯亮,表示這個月有喜慶的事。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通過習俗占卜來寄託自己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打畫墨兒

“打畫墨兒”遊戲的由來

在古老的東北,每逢正月十五,滿族人家流行一種往親族臉上抹黑的風俗,叫“打畫墨兒”。滿族的規矩最多,做媳婦的不但在公婆等長輩面前得規規矩矩的,就是對大伯子也得畢恭畢敬。可是每到農曆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就打破了常規。兄弟媳婦與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畫墨兒,甚至可以不拘輩數,和叔公打畫墨兒。打畫墨兒這一做法,起先是滿族對錯誤者的一種懲罰,一個人若是違背了族規,就用鍋底灰抹黑了臉,叫他到大街示眾,表示他已沒臉見人了。後來打畫墨兒變成了東北滿族遊戲,成為平安、吉祥的象徵。

笊籬姑姑舞

跳“笊籬姑姑舞”的由來

狂歡之夜,“笊籬姑姑”也上街。一把竹編笊籬,在凸面上糊白紙,在紙上畫出姑娘的臉,塗胭脂,扎彩巾,戴絨花,即為笊籬姑姑。選一聰明、伶俐的十三四歲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籬姑姑,走進人群。關於笊籬姑姑在正史少有記載,傳說原為一村姑,一日在河邊洗菜,曾將笊籬拴上紅繩,作為小船,渡送了被明軍追趕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被滿族奉為女神。人們以歌舞形式表達對她的崇敬與紀念。

舞龍

舞龍有說道 龍以單節為吉

在民間,龍文化意識強烈,從春節到元宵的各種娛樂方式和習俗里,都少不了龍的參與。在民間傳說中,人們渴望得到龍的庇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這個時節即將迎來春耕,因此,人們通過元宵舞龍來表達對豐年的期待。

俗話說,元宵長街魚龍舞,龍以草、竹、木、紙、布等軋製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多為九節、十一節、十三節,最多可達二十九節。元宵節看舞龍,不光是看個熱鬧,這裡面是有門道的。龍燈的耍法根據龍的節數的不同,玩法也相應不同。

東北大秧歌 有啥門道和來歷

元宵節的狂歡中,是少不了東北大秧歌的。東北秧歌講究站起一枝花,扭起風擺柳,有十字步、提步、碎步、跟步、跺步等步式,有慢、穩、逗、哏、浪、俏等特點。踩秧歌動作奔放,舞姿優美,表現滿族八旗官兵征戰與狩獵場面,顯示了東北人民古樸粗獷、豪邁的民族氣質。

而高蹺的源起,其中一種說法與東北遊牧民俗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北方民族為採擷樹上的果物發明了高蹺,後來用於娛樂,延續至今。

新婚夫婦十五“躲燈”

新婚夫婦“躲燈”的由來

“躲燈”最初是滿族的習俗,也就是忌看娘家燈。最初,當年娶的媳婦不可在娘家住,可以在婆家住,後來演變成不能看娘家的燈,也不能看婆家的燈,要躲到親戚家去住,後來這一習俗也流傳到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