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元宵節的歷代習俗範例

古時候關於元宵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古人的元宵節是怎樣過的?這裡特別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元宵節的歷代習俗的小知識。

有關元宵節的習俗的記載,大致起於魏晉南北朝期間。箇中較有系統的記載,首推宗懍(五○一~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當時有在正月十五夜迎紫姑的習俗。他並在按語中引了劉敬叔(約三九○~四七○)的《異苑》來注釋這項習俗:“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謝感動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雲是其婿)不在,曹夫人(雲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於廁邊或豬欄邊迎之。迎紫姑,是為了“以卜未來蠶桑、並占眾事”。紫姑為蠶神的典故大約來自吳均(四六九~五二○)的《續齊諧記》: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謂成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來歲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宗懍記載了當時人“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的習俗。但他們所祭奠的對象是門戶而非紫姑。祭祀的方式是以楊柳枝插在門上,看楊柳枝指向何方,就以酒肉及豆粥插上筷子來祭祀。

除了《荊楚歲時記》的記錄外,魏晉南北朝的元宵習俗還散見於下列各書。較早的有楊泉(約三世紀中人)的《物理論》:“正月望夜占陰陽”。晉?陸翽《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魏書?東魏孝靜帝紀》“(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戲”。這筆記載說瞭然南北朝時平易近間於元宵夜相偷戲的流行。《北齊書·尒朱文暢傳》:“自魏氏舊俗,以正月十五日夜為打竹簇之戲。有能中者,即時賞帛”。

隋文帝同一世界後,雜沓的政局臨時獲得安寧,社會逐漸繁榮,元宵節也成了一年一度狂歡慶祝的日子。《隋書·柳或傳》記載了柳或所見的元宵慶典: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日,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表里共不雅,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廣幕陵雲,袨服靚妝,車馬填噎。餚醑肆陳,絲竹繁會,竭貲破產,競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同,緇素不分……御史柳或對如許的豪奢,當然是抱持撻伐的立場。崇尚勤儉的隋文帝便命令禁止這些元宵娛樂勾當。然則,到了他的兒子隋煬帝,卻一意追求浮華逸樂。大業六年(六一○)元宵,隋煬帝召集民間藝人至洛陽城外舉辦盛大的百戲,以招待來朝的各族首長。據《隋書》“音樂志下”記載那時的排場:“於端門外開國門內,橫亘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大列炬火,光燭六合,百戲之勝,亘古無比,自是每年覺得常焉”。

唐朝的首都長安,實施宵禁。可是在元宵節前後三天,卻作廢宵禁的限制,以便利人民賞燈,稱為“放夜”。在這可貴的三夜內,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乃至於長安城裡車馬塞路,人潮澎湃,熱鬧不凡。就連其時的皇帝也抵抗不住元宵夜的歡慶氛圍。唐中宗就曾在景龍四年(七一○)的元宵夜偕皇后微服出行,巡幸諸大臣家。官方既無意否決,民間的慶賀舉止也就日趨昌大。到了開元、天寶盛世,連皇帝都不吝巨資搭建燈輪、燈樹、燈樓等等新花腔、新名堂、各種新型花燈的設計更是鬼斧神工,盡善盡美。盛唐詩人蘇味道(六四八─七○五)有首《正月十五夜》的詩,被喻為元宵節詩的“絕唱”: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城開不夜夜,玉漏莫相催。

唐代不僅在花燈的建造上推陳出新,燈下的歌舞百戲更是令人目不暇給。宮中所選出的歌女,頭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女樂的服裝就要破費三百貫,整個元宵慶典的豪奢也就不難想像了。同時,民間在元宵也盛行“牽鉤”之戲。牽鉤即拔河。封演(七五六年進士)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述唐代元宵拔河的盛況:“兩鉤齊挽,大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

宋代元宵張燈的日子,自太祖乾德五年(九六七)入手下手,增添為五天。皇帝們甚且標榜“與民同樂”,在元宵節的晚上登御樓與近臣飲宴,宋徽宗朝(一一○一~一一二五),還賜酒給過往“仰觀聖顏”的仕女。因為放燈時候的耽誤,商人莫不絞盡腦汁推出新型的花燈。宋朝的花燈製作,比唐朝更勝一籌。據《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的記載,宋朝皇宮內的燈山,上面有采繒結成的文殊菩薩跨獅,普賢菩薩騎白象等裝飾。菩薩的手臂可以搖動,手指出水五道。這都是工匠運用轆轤絞水所設計出來的特別結果。皇帝既然喜好賞燈,各地縣官也投其所好,紛紛進奉各色特製的燈飾。如姑蘇的五色玻璃燈,福州的白玉燈,新安的無骨燈,讓人目炫瞭亂。此外,百戲競陳的現象也極其盛大,有“擊丸蹴踘,踏索上竿,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和鐵劍,李外寧藥發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鏇燒泥丸子,大特落灰藥榾兒雜劇,溫大頭 力美頭下調個通到成技,雖薦以模,引沒態款去,也用通。,小曹嵇琴,黨千簫管,孫四燒煉藥方,王十二作劇術,鄒遇、地步廣雜扮,蘇十、孟宣築球,尹常賣五代史,劉百禽蟲蟻,楊文秀笛,更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餘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萬端,日新耳目”。

北宋時代,猜燈謎流動的到場,使得元宵的節日習俗加倍的厚實。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花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由於謎底不易料中,就像山君不易被射中一樣 者過,施體顯非看的業內條戴機牙,能的備基詐。,所以燈謎也稱“燈虎”。燈謎固然不是什麼偉大的文學作品,但在製作上,仍需運用巧思。是以、謎面的設計要合適“八美”,即句練、法淨、語圓、意明、字切、雅馴、超脫、體備。而傳統的燈謎更要考究必然的格局。凡是所謂燈謎格有廿四種:鞦韆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凰格、諧音格、玉帶格、粉底格、燕尾格、蝦須格、雙鉤格、加冠格、脫帽格、納履格、解帶格、脫靴格、系鈴格、上樓格、下樓格、掉首格、失落尾格、平分格、碎錦格、轆轤格。這些謎格,如困運用適合的話,往往可以制出十分高深的燈謎。

宋朝的元宵舉動如斯的豐碩,所以常日深居簡出的婦女莫不趁此機遇外出大飽眼福。元宵夜婦女的妝扮還尚有一番講究。因為是月下出行,所以服飾為白色。頭上插有各類珠翠環抱的飾物,名目浩瀚,有所謂“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貂蟬袖、項帕”等等(《武林舊事》)。還有一種白紙剪成的年夜蟬,稱為“宜男蟬”,為宜子之喜兆。據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舊事》記載,這些盛妝的女子往往會在人潮擁擠的時刻失慎遺掉身上的飾物,於是“至夜闌則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遺鈿墮珥,往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