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醫院工作總結

我院惠僑科於1979年成立,是全軍創辦最早的對外開放的綜合性醫療科室。1995年,成為全軍惟一的涉外醫療中心。現有床位400張,工作人員200餘名,相當於一個中等醫院的規模。20年來,惠僑醫院先後收治了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的5萬餘名患者,沒有出現任何政治、經濟問題和醫療差錯、事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賴;先後三次榮立集體二等功,兩次榮立集體三等功。多次被廣東省和廣州市評為文明服務先進單位和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在1987年的全軍英模代表大會上,惠僑科被譽為“衛生界南京路上好八連”、“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視窗”、“新時期社會主義醫德醫風建設的一面旗幟”。1995年3月,xx主席xxxxxx簽署命令,授予惠僑科“模範醫療惠僑科”榮譽稱號,並題詞勉勵:“救死扶傷,無私奉獻,艱苦奮鬥,永葆本色。”

近年來,在人們感嘆衛生系統一些單位和個人醫德滑坡、醫風不正的時候,惠僑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方“淨土”,主要是院黨委不斷加強該科以醫德醫風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我們的主要做法如下:

把醫德醫風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醫療系統的精神文明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人們不僅抱怨“看病就醫難”,而且對那些態度生硬,吃、拿、卡、要等醫風不正、醫德不好的現象表示了強烈不滿。我們通過調查分析認為,惠僑科總的來說醫德醫風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和苗頭。為此,我們把搞好醫德醫風教育作為惠僑科全面建設中的基礎工程,堅持不懈地抓實抓好。

——實施醫學倫理教育,增強做合格醫務工作者的使命感。針對一些同志醫學倫理學知識不足、醫德理論欠缺的實際,我們發動大家收集整理古今中外有關醫德醫風的名言佳句,組織大家逐條學習;請德高望重的老專家介紹中外醫德的起源和發展,宣講醫務工作者的職業特點和職業規範。介紹自己在長期的實踐中進行醫德修養的體會;開展重溫“從醫誓言”和回顧“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活動,使大家自覺做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實施宗旨教育,增強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責任感。我們重點引導大家弄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醫患關係,使大家認識到,在醫療服務領域,病人處於被動地位,醫務人員處於主動地位;必須切實糾正和克服市場經濟就不能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錯誤思想,樹立效益與宗旨相統一的醫德觀,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實施傳統教育,增強職業自豪感。我們經常組織醫務人員講傳統、憶傳統,使大家懂得,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傷病員極端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面向部隊、面向基層,為兵服務,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正是具有我軍衛生工作特色的醫德醫風,是我軍衛生工作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作為醫務工作者,應該為所從事的職業感到自豪,珍惜廣大患者的信任。

——實施“視窗”教育,增強文明行醫、廉潔行醫的緊迫感。我們從衛生行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的地位和特點出發,對照《醫務人員醫德規範》,不間斷地組織醫務人員開展“四查四看”的揭短亮醜活動,即查服務思想,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樹得牢不牢;查服務技術,看是否精益求精;查服務態度,看有無生、冷、硬、頂現象,查服務態度,看有無以醫謀私、吃請受禮現象。將查出的問題及時處理並向全體人員通報。同時,開展“微笑在病房”,“假如我是病人”,“讓白求恩、趙雪芳精神在醫護崗位上閃光”等活動,不斷提高文明行醫、廉潔行醫的自覺性。

通過醫德醫風教育,惠僑科醫務人員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好人好事層出不窮。該科常年危重病人多、手術病人多、臥床病人多,在“一切為病人”的口號下,大家超負荷工作,毫無怨言。為了照顧危重病人,有的醫生護士連續上幾十個夜班。家住院外的同志,有時為了搶救危重病人,半夜打計程車也要趕到醫院。對患者,不論是有錢的老闆,還是窮困的打工仔,一視同仁。有的在護理精神病人時,無端受到打罵,依然面帶微笑,勸慰、關心病人。有的病人經濟上有困難,醫務人員就慷慨解囊。據統計,20年來,工作人員共向病人捐款13萬元。大家身在都市,心繫基層。廣州軍區某特種兵大隊的指戰員訓練強度大,患腰腿痛的多,由於遠離城鎮,看病不方便。惠僑科醫務人員自己組織起來,利用周末時間,為他們送醫送藥。被xx授予“喀喇崑崙模範醫療站”榮譽稱號的蘭州軍區三十營房醫療站,是全軍條件最艱苦的醫療站之一。1996年,惠僑科組織醫療隊,克服重重困難,與該站的醫護人員一起登上海拔5800米的全軍最高哨卡——“神仙灣鋼鐵哨卡”,為官兵查體看病。有的高山反應暈倒了,醒來後又投入工作,使哨卡的官兵深受感動。

推行強有力的監控機制

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既要加強思想教育,又要有嚴格合理的規章制度的保證。這些年來,我們推行並依靠三個有效的監控機制,使惠僑科的醫德醫風建設逐步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靠健全的約束機制規範形象。針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道德方面出現的新情況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的要求,我們引導惠僑科廣泛討論,獻計獻策,制定了以“十要八不準”為核心的職業道德規範和文明行醫實施細則,並力求體現“三性”:一是系統性。對臨床醫療科室和醫技輔助科室,都規定了相應的優質服務措施;對醫生、護士和護理員,也制定了廉潔行醫守則。二是具體性,儘量細化量化有關規定。如關於禁止收受紅包問題,規定收受紅包100元以下者,通報批評,扣發勞務補貼3個月;金額超過100元給予行政警告處分,扣發勞務補貼6個月;凡以醫謀私,向病人暗示、索要紅包者,則加倍處罰。三是可操作性。制定了易於實施的考評標準和考評辦法,把科室和個人醫德醫風的表現按照100分的目標,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五等,逐條考評,綜合打分。

靠嚴格的監督機制維護形象。主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結合。我們指導惠僑科黨總支把醫德醫風建設作為黨總支、支部建設的目標管理之一,幫助其制定了《黨員幹部廉政建設的20條規定》;把醫德醫風建設作為黨內民主生活會的主要內容,黨總支堅持每季度、黨支部堅持每月進行一次對照檢查;發動黨外民眾評議打分,提出批評意見,促使黨員醫務工作者帶頭廉潔行醫。二是領導監督和民眾監督相結合。一方面,醫院和惠僑科領導每周查房一次,並分別到科室參加黨支部大會、黨小組生活會,了解情況;另一方面,每月召開一次醫德醫風形勢分析會,在門診部、住院事務處設立舉報箱、舉報電話,定期召開傷病員座談會,發放“住院病人問卷調查表”,多方面、多渠道聽取病人的意見。三是院內監督與院外社會化監督相結合。在搞好院內監督的同時,建立了社會化監督網路,先後聘請新聞記者、駐地政府工作人員、有醫療契約的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等各方面、各階層的代表53人做監督員,請他們定期填寫“監督評議卡”,適時召開監督員座談會,使監督工作實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