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在我心中文章

衣食住行——見證祖國60年巨變

60載歲月更替,可以使一棵剛剛發芽的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記載歲月的年輪;

60載春秋冬夏,可以讓一個乳臭未乾的嬰兒歷練成六旬老者,見證歷史的變遷;

60載風雨兼程,能夠使一片土房土牆建造成而今的高樓大廈,跟隨國家的腳步;

60載浴血奮鬥,可使得一個剛建立的國家漸漸步入強國行列,引領世界的發展。

或許,我不過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學生,一個中國普通的公民,我的家庭也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家庭,典型的中國家庭,但是我們卻能感受到國家這60年的巨變:從爺爺到父親,從父親再到我,一代代的傳承,一代代的發展,一代代的見證——祖家60年的巨變。

衣,國家的“面貌”變可愛

爺爺那時候,衣服的顏色,似乎就像是我剛出生的時候看的黑白電視畫面一樣,沉悶而單調;樣式也總是不變的中山裝,翻開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顏色大家都會多少感到驚訝。不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爺爺回憶說,那時候就算是這樣的衣服,也只有出門的時候才會穿上沒有補丁的,甚至穿的是補丁較為少一些的;但就算是這樣,衣服也還是爺爺的父母省吃儉用在過年的時候買布料給他做的。

但是60年過去了,看看現在這些都市的男女,服飾花花綠綠,穿衣服更講究品牌和時尚,走在大街上,似乎沒有相同的兩件衣服,有些衣服買回來過後甚至會因為樣式不妥而擱置一邊,無人問津。春夏秋冬,大家總覺得自己的衣櫥里缺少衣服,似乎這種現象已經達成我們的共識。

食,國家的“體質”在改善

說到吃,就看看現在,在我寫文章的時候,電腦旁邊還放著一杯用微波爐剛熱過的熱牛奶。談及到現在的飲食,其實更講究的是飲食文化,另外吃什麼喝什麼似乎都要講究健康。面對物產豐富的超市和市場,我們已經不僅想吃什麼就能夠買到什麼了,更多的是提倡“吃出健康”,伴隨著這樣的理念,綠色食品,無公害和吃好吃開心已經漸漸地成為我們對吃的新追求。不是我們嘴刁,而是我們的社會在進步,經濟水平在提高。

而父輩們那時候,粗糧作飯,野菜作菜,就算是烤土豆烤紅薯,都算是最好的零食了,甚至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夠吃得上。不是那時候人們的飯量大,更不是我們不懂得去吃,而是那時候物質生活匱乏、生活條件極低,所以不是不挑“食”,是根本沒有資格去挑“食”。

住,國家的“骨骼”變硬朗

我是出生在農村的,小時候四歲前是住在鄉下的土房子裡面的。那時候已經是80年代末了,不過房子還是建國之後砌建的,期間大修過幾次,不過始終還是土房子,東西兩間。最痛苦的是我們一家10幾口人都要擠在這樣一個六十多平方米的土房裡面,不論男女。

現在看來,那樣的痛苦大可不必體會也沒有機會去體會了,因為就算是農村,恐怕再也找不到那樣的房子了。在農村,哪怕是過得再不如意的,也是有磚瓦房子的;過得寬裕的,甚至還蓋起來二三層的“小洋樓”,甚至還有了自己的“小車庫”,常常驅車往返於城市農村之間,好不快哉。城市的發展呢?我想更不用我多說了吧?“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早已經在10年前就實現了;現在,上國小的孩子手裡都會拿著手機,發信息告訴父母何時接送;花甲的老人也在家裡面上網衝浪,足不出戶,便在網上訂餐訂貨;我們這一代便更高級,開始使用3G、MP5、GPS衛星定位,找到你想要去的幾乎任何一個地方:總之是一代更比另一代強,不斷地向新技術邁進。

行,國家的“脈絡”變通暢

新中國剛成立時候的交通工具,似乎和古代時候的沒什麼兩樣,大多數人是靠腳走路的,有輛腳踏車的家庭簡直堪稱富裕,農村裡有什麼大事還要拉馬套車;接著,八十年代,腳踏車開始變得流行,但也算是比較高檔的交通工具,甚至作為男方嫁妝的“四大件”之一;九十年代初,城市裡面開始有了機車,上學的時候也可以坐“招手”(隨處都停的公車)了;而現在,出門“打的”,我想任何人都可以支付得起,而私家轎車也習以為常,大城市之間也有了“城際鐵路”,於是在天津的市民可以在半個小時之內就到達北京的公司上班也並不是什麼夢想了,從南到北,坐飛機半天也可到達。

祖國的變化,或許我們真的無法從大的方面來體會去掌握,但“衣食住行”,是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是和我們日常生活聯繫得再緊密不過的,是老百姓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變化,是祖國60年巨變的最直接的體現了。

從祖輩到父輩再到我,或許都只是經歷了60年的一部分,但是都已足夠體會到了祖國60年的巨變了,哪怕是我這短短的20幾年,也感受到了這20年期間的變化。一代代的傳承,一代代的見證,一代代的努力,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下一個60年!

(作者:孫浩,為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