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徵文(幹部)

——國際科教新城圓了我的夢

初到昌平-夢想生活漸行漸遠

XX年春天,一紙調令把我調到位於昌平區衛戍區某部。對於自己能來“皇城”根下工作,內心充滿了期待和憧憬。依稀記得,報導的那一天風很大。我一直催促哥早點走,但家人說都在同城,勸我不要著急。吃過晚飯後,我們才開車出發。汽車和家漸行漸遠,隔著車窗看著北京城川流不息的車流和昏黃的路燈,我的心開始想像新單位的概況。可能是我興奮的心情不太平靜,也或許是路況不熟悉,反正行駛了好久。汽車越來越顛簸,最後連路燈都消失不見了,我的心也隨之不斷下沉。幾經輾轉我們終於來到新單位,在政治部履行完相關手續後,我也被安頓下來。新單位給我最直接的印象是窮鄉僻壤、基建薄弱,和我想像中首都部隊標準化建水平相去甚遠,而這裡的環境和條件,更與我期待的大相逕庭。周邊沒有圖書館,更沒有大型購物中心,營門外連公車都不通,有些連隊還住著平房,春天的冷風像躲避鼠疫一樣地向屋裡灌。我曾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身處首都,經過一段時間確認後,我戲謔地把這裡稱為“首都的邊陲”、“北京的西伯利亞”。還記得,我兒時的理想能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傳業受道解惑,桃里滿天下。軍校畢業後,渴望能生活在高校周邊,暮年持卷恬靜生活。想起老部隊,雖地處省會城市近郊,周邊不僅有便捷的交通購物,還有讓我流連駐足的高校園區,工作閒暇時,我經常在學校綠茵場漫步,每到周末還可以去禮堂聆聽喜歡的講座,偶爾也可以傾聽象牙塔里那幫莘莘學子侃侃而談。那裡的一切,似乎離我的夢想很近,但現在似乎都成為我永遠逝去的夢。

見證發展-夢想生活令人期待

時光如逝,歲月如梭。轉眼到XX年底,我面臨人生第二次就業抉擇,轉業到地方工作。那時我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父母戶籍所在地,(父母的戶口都在石景山區)另外就是部隊所在地。想想初到昌平的景象,再看短短几年的變化,昔日部隊門前泥濘“坦克道”現已被柏油公路替代,並且被兩邊帶有景觀氣息的路燈映襯著。部隊生活小區通往市區、各城區的公交線路也相繼通車,在小區800米遠,坐落著有一所中國最大的民辦大學,校園裡隨處可見各種歐洲風格建築群,圖書館、教學樓、階梯教室群、標準塑膠田徑場、綠茵足球場、大型健身房等基礎設施。如今的昌平即不失都市的便捷,也別具鄉村秀美的氣息。相比老城區她更多添了一份恬靜與宜居。最終我放棄了進城區工作的打算,選擇到昌平區水務局工作。因為,不論是在衛戍區部隊學習生活,還是轉業後水務局工作,我都見證和參與了昌平這塊“皇家福地”的蓬勃發展。

參與建設-夢想生活觸手可及

隨著北京作為新興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的日益提高,昌平區緊抓機遇,確立了打造“京北創新中心、國際科教新城”為目標,構築“兩軸兩帶、三城多點”的產業布局。為了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結構,我作為一名普通公務員,積極參與了溫榆河水質還清、污水治理、集中關閉煤炭、廢舊回收以及亂采砂石整理等專項行動。昌平區委、區政府通過系列舉措,使區域經濟逐步實現轉型升級。現如今,一條乘鐵、兩條高速貫通昌平區南北,除了給人們帶來便利的交通,還有北京最大濕地公園——萬畝濱河森林公園。這個總占地面積約11643畝的公園,是目前市區最大公園朝陽公園的兩倍,水域景觀達5000畝左右,水面最寬處超過1000米。濱水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誘人的宜居品質,將吸引更多的人遷徙昌平,熱愛昌平。我相信,未來的昌平將是一幅充滿現代生活氣息的山水人居畫卷,悄然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直到今天,我都為自己轉業去向的正確選擇感到慶幸與滿足。因為,現在的生活與我夢想的生活那樣接近。

融入昌平-夢想生活美夢成真

我對高校文化有一種深深地情結。我一直渴望自己生活在高校濃郁的人文氣息中,沉浸於文化氛圍的氣息里,與愛人相濡以沫,讓孩子在簡單文明的環境裡茁壯成長。其實,對於昌平高校的飛速發展,也是我選擇轉業工作地重要的原因,那時北京城的教育資源以海淀為首,但昌平區作為遠郊區縣,科教資源卻日漸豐腴。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中央財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一大批高校相繼落戶,使得昌平區高等教育密集優勢進一步凸顯,而石景山區高等教育學院卻相差甚遠。現如今,昌平區科教資源更加豐富,擁有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30多所高校,同時還有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院等110 多家科研機構。特別是沙河大學城的建立後,昌平的科教資源優勢不斷壯大。她不僅為昌平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更為昌平儲備了優質的人才和豐富的智力資源,通過高校帶動效應,會進一步滿足高科技研發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促進科技成果及時轉化,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整體提升。我居住的小區和沙河大學城僅有十分鐘的車程,每每經過總讓我流連遐想,我似乎看到了一個以高等教育為中心,融學習、工作、居住、生活為一體的現代化的學園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