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作品:我的教育夢

什麼是教育?關於教育的定義,古今中外,眾說紛紜,孔子說:“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魯迅說:“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等等,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這些定義都是從一個理想的高度來說,現實的骨感就在於它總是與我們的想法背道而馳。

讓我們來看看如今中國教育的弊病,教育的不平等,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的對立;教師未能起到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也未能因材施教;家庭理想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衝突;學校教育對學生天性的扼殺;凡此種種無一不在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訊息:教育需要革命,教育需要重視。

當前中國小過分重視智力培養,忽視了人文和情感教育,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現在的學生雖然很聰明,卻難以從課堂上獲得道德和情感的東西,他們忘記了感恩,忘記了尊重,忘記了愛人,這不能不使人感到後怕。如今的我們在呼喚素質教育,給孩子們減壓,可是口號雖喊得響,收效卻甚微。國小生還是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上下學,畢業班還是做不完的試卷,家長們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學校,紛紛要求學校補課,課餘的時間也給他們報了各種輔導班,學校要升學率,家長要升學,於是我們繼續著從前的生活。

應試教育下的失敗“成果”也有很多,清華大學生朝狗熊潑硫酸,復旦大學生毒死舍友,北大學生跳樓事件,馬加爵殺人案……他們都是經過考試的篩選,成功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進入象牙塔學習,可謂是天之驕子,但是,他們的行為卻令我們難以置信,這就是教育的“成果”嗎,只注重成績和分數,沒有讓學上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剛一聽還覺得挺俗套,細想就覺得很有道理,先成人再成才,如果他不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那么以後他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反而越是對社會的危險性越大。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的園丁,承載著我們的無限希望,而現在的教師卻太讓我們失望,汶川地震的“范跑跑”,浙江幼師的虐童事件,校園暴力等等。在這種環境下,我們祖國的花朵健康成長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成才”真是教育的悲哀。

現在教育越來越功利化,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興趣愛好都被認為“玩物喪志”,而學習的方向也是選擇那些能夠獲得較大利益的專業,於是就有很多的家人寧願出更多的錢讓孩子出國,希望孩子在國外受到不一樣的教育,甚至於移民,改了國籍。現在真正做學問的大師已經很少了,老師們發表論文想的是提高自己的職稱,對待學生也是三六九等,為人師表不但不能成為學生們的榜樣,反而這樣讓我們心寒。

關於“教育”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也身在其中,從國中時期就一直聽到有人在說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可是改到現在還是沒有達到我們所想要的結果,教育改革難推進的原因還是根深蒂固的一些理念實在太“深入人心”究竟怎樣才能符合大家的要求,誰也不能提出個完美方案,如果廢除當下的考試制度,誰又能保證其他的制度就能夠“選賢舉能”的同時皆大歡喜呢?誰又能說推舉就是好的?相比較而言考試反而成了最公平的選拔方式。我們呼籲教育改革,不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實質內容,過去的悲劇不能一代又一代的重演,素質教育應該擺在前列。

小平同志曾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我們的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物質的豐富帶來更多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很多其他文化元素的進入也使得我們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衝擊。從小老師就教我們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好好學習,遵紀守法……《國小生守則》《中學生守則》條條框框寫的好是好卻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只是一種擺設,老師也不會考試考我們這個,我們也不會覺得不知道有什麼不對,甚至有時候大家還會嘲笑它們,不能不說這也是一種悲哀啊。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浮沉而不消逝,在很大程度上我覺得跟教育有關係,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今天,教育從未中斷過,甚至一度出現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都崇尚教學,學習氛圍濃厚,在《師說》中就可以很好地體現這一點,然而現在的我們雖然都知道教育制度有弊端,卻選擇順從,爭相往這個坑裡跳。為什麼中國學生可以在那些國際奧數比賽中獲得一次次獎牌,卻很少有人會在這些方面獲得很高的成就,僅止於比賽,很多人說中國的學生很會考試,是的,我們的教育出產一批一批的考試機器,這與整個社會的靠考試選拔人才也有很大的關係。關於中國的教育,作為一名大學生,我了解研究的不深入,在這裡也只發表一下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