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月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從時令上說,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云:“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據《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台,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青 青 沐 月 都市中人們過中秋,再也不滿足於欣賞那樓縫中漏下的縷縷殘月,而希望投入山林原野的懷抱。“鐵青旅遊”會帶大家到青青世界中去,過一個充滿山野情趣的中秋節。青青世界位於深圳大南山的月亮灣畔,景區內綠草如菌,蒼木林立,飛瀑幽澗點綴其間,月色下的青青世界更是清新怡人,空氣中瀰漫著田野山林的芳香,中秋夜靜可賞清風明月,動可遊園戲水,草地上、山林間,或古樸的小屋中,知己言歡,家人同聚,共賞明月共沐清輝,其樂也融融。青青世界中不僅可以瀏覽觀光,還可以親自動手參與制陶、種植瓜菜等活動。草 原 明 月 賽 江 南 甘肅南部有一塊美麗的大草原,秋天裡格桑花、香柴花、小野菊、蒲公英競相開放,映射出甘南無處不飛花的意境。草原與山、河、湖密切相處,藏傳佛教古寺點綴期間,更添了些神秘和誘惑。華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這裡時,拐了一個彎,畫出了“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之首幅美景。 中秋之夜,半個月亮爬上來,明月照著黃河岸上連綿不斷的峰巔,微風拂煦,寧靜的大草原連牧羊犬聲也消失了,萬籟 俱靜。空中的明月在黃河的映襯下潔麗、明淨,還帶著點兒羞澀;而月下的草原更加空曠無際。“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出現在天邊的草原月色里…… 三 江 口 吻 月 "三江口"位於宜賓。風平浪靜的月夜,江面上能倒映出兩輪月亮。遊人登上“雙月樓”眺望,可賞此奇觀。長 江 追 月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氣勢雄偉。峽內重巒疊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聽江濤澎湃,觀遠山夜景,夜色朦朧中的三峽別有一番景致。由於受長江截流前“告別三峽游”口號的影響,許多遊客誤認為截流後長江水位將上升,景點將被淹沒,三峽不能游。事實上,三峽的景點在截流後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這一氣勢恢宏的景觀。月明之夜,在豪華遊輪的大型觀景台上與三五好友品茗賞月,把酒談心,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三 潭 印 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島之一,歷來人們將這裡比作神話傳說中的仙島,故有“小瀛洲”之稱。三潭印月園地是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積而成,周圍環形堤埂築於萬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連以曲橋,東西系以柳堤。面積7公頃,俯視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開網”、“亭亭”、“迎翠”、“閒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樓、台,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來的賞月勝地。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點上燈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紙中透出,宛如一輪輪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 輝映,月影、塔影、雲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 三潭印月的三個石塔始建於宋元四年(公元1089年),宋蘇軾任官杭州時,開浚西湖,於湖中立塔為標誌,禁止在三塔以內植菱種芡,以防湖泥淤積。原塔已在元代毀去,現存石塔為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補立。塔形如瓶,高2米許,塔身中空,周有五個圓孔。每當暗月當空,塔內點燭,洞口蒙以薄紙,燈光從中透出,宛如一個個小月亮,與天空倒映湖中的明月相襯,出現“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奇麗景色。更有巧妙之處在於三塔位置是一個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線是岸上的“我心相印”亭和曲橋的中心線的延伸。站在這條線上,視線可以同時穿過三個塔上的洞孔,見到塔外的水面,因此當月光在某一角度射到水面時,在岸上就可以穿過洞口看到反襯的月光,仿佛每一個塔上都有一個小小的月亮。 長 沙 古 城 中 秋 月 朋友,如果您中秋之際正好在長沙,那可是天賜的良機,千萬別錯過啊!您可以趁著夜色,游嶽麓、訪書院、看橘子洲頭成熟的金桔。最後,登上天心閣古城牆,在上面賞月可讓您充分感受一種久違了的古樸蒼涼的味道,不由得思緒萬千……石 湖 串 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人們除卻吃月餅,賞月,蘇州人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石湖看串月”的民間習俗。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居上方山東麓,離蘇州城西南十八里。相傳春秋時,范蠡帶了西施就是從這裡泛舟入太湖的。石湖東面有越來溪,溪上有座越城橋,是當年越王勾踐率兵攻吳從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橋的右首,有座九環洞橋,叫行春橋。這裡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處。每當農曆八月十七半夜子時,月亮偏西時,清澈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蕩漾,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遊人為了看這一勝景,一過中秋,不僅蘇州城裡城外,大小船隻一租而空,甚至還有人遠從無錫、常熟、吳江等地、趕來看串月的相沿成習。這二三天中,石湖裡燈船、遊船往來如梭,絲竹詩人蔡雲曾有詩說:行春橋畔畫橈停,十里秋光紅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詩人把行春橋畔秀麗的秋色同串月緊密聯結,融為一體,烘托出石湖串月的盛景。 清代沈朝初也有《憶江南》詞說:蘇州好,串月有長橋。橋面重重湖面闊,月亮片片桂輪高,此夜愛吹簫。 抒發了作者身臨其境的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在不言之中。難怪田園詩人范成大辭官回鄉要隱居這裡,以“石湖居士”自稱。 “蘇州好,串月有長橋”,除了行春橋,蘇州還有一座橋樑史上的傑作——寶帶橋。寶帶橋53孔,猶如“長虹臥波”橫臥在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相傳在農曆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個橋憶亦都幻出一個月亮,水中的月亮,隨波起伏,猶如一串明月。 然而,“寶帶橋串月”卻不如“石湖串月”那么有名。這不僅因為上方山石湖景色如畫,而且同上方山的另一個風俗有著連帶關係。相傳,農曆八月十七,是“五通神”的生日,蘇州一帶善男信女都要到上方山去燒香,“借陰債”。明代時,香火極盛,夜間,師娘(即巫婆——裝神弄鬼,熱鬧非凡。十八日一早,四鄉八里的燒香船都湧向石湖,許多船上載著各種會打拳弄武的高手,敲鑼打鼓隨著畫舫穿越橋洞,還把鋼叉從橋洞這邊飛過橋面,越過熱鬧的看客的頭頂,待船到橋洞那邊正好接住,以此來顯示該村村民武藝的高強。這時,行春橋上人山人海,喝彩聲四起。明代吳門畫派文徵明曾為此景作過一幅《泛舟石湖》詩畫卷。直到清末康熙年間,蘇州巡撫湯斌為了防止蘇州人利用結社賽會圖謀不軌。他親自拆掉了五通神廟。從此,迷信的“五聖作祟”煞住了,而八月十七的石潮訊卻依然存在,並流傳至今。 現在,每年八月十七,夜色清朗,蘇州旅遊業紛紛增開“石湖串月”遊覽專艇,這時,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當空,澄澈萬里,湖波山嵐,一片清光。遙望蘇州城區,繁燈如星,恍若人間天堂。還有小船載酒,泛月湖心,傳出弦歌之聲。一到半夜最佳時刻,人們群集行春橋周圍,待一輪明月升上中天,透過九個橋洞,神奇地顯現在波心之中,每一個人都會為此千古奇觀而發出歡呼和驚嘆。洞 庭 攬 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一望無際的蘆葦搖曳滿湖金黃。八百里洞庭煙波澹蕩搖空碧,葉葉扁舟弄斜陽。1700年的風吹雨打並沒有使岳陽樓蒼老,日登層樓,見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夜上層樓,見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瀟湘八意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漁村夕照”都可見到。湖中的小島君山有湘妃祠、柳毅井、傳書亭等眾多古蹟,斑竹、連理竹等竹影婆娑。時間充裕可前往3小時車程距的長沙,游嶽麓山,訪嶽麓書院,看橘子洲的金桔開始熟了,而天心閣古城牆上的月色更有一種古樸蒼涼的味道。 太 清 水 月 當你登上青島嶗山太清宮山項,中秋明月升空時,只見天上月與海中月交相輝是映。水生光,月更明,恍若置身於仙境之中。 峨 眉 山 月 半 抱 秋 有“峨眉天下秀”之稱的峨眉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有山峰相對如峨眉得名。全山縱橫200多公里,頂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雄渾秀麗,氣象萬千,山上寺廟眾多,濃蔭密布,雲霧繚繞。24座古剎依山取勢,各具特色。在半山賞月,峰如峨眉,月如金盤,別有一番靜劾和奇俏。觀方池秋月,波影融融,來水漱玉,去波尋珠。白水秋風,聖積晚鐘,雙橋清香,靈岩疊翠一處又一處的勝景讓人浮想連翩。特別是金頂的“峨眉四絕”——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和沿途可見的峨眉猴群更別有情趣。 下了峨眉山,可遊樂山大佛,往距樂山城北23公里的平羌三峽,過奉節,游長江三峽,感受朗月映照下的三峽“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闊。 天 野 蒼 茫 月 無 言 甘肅省蘭州以南的美麗大草原,貫穿了夏河、碌曲、瑪曲、合作等七個省市。這裡秋天雖不似夏天那般繁花似錦,但格桑花、香柴花、小野菊、蒲公英......星星點點,色色相映,營造著甘南無處不飛花的意境。草原與山、河、湖密切相處,藏傳佛教古寺點綴期間,更添了些神秘和誘惑。夏河是甘南遊的第一站,有“小西藏”之稱,擁有世界藏書最多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拉卜楞寺。桑科草原、格桑花草原一個連一個。瑪曲的草原也很美,瑪曲的黃河又很壯觀。黃河流經這裡,突然一個加彎,形成了秀美絕倫的“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之首曲景觀。秋夜,半個月亮爬下來,月光灑在黃河岸上連綿不斷的峰巔,微風輕輕吹著,如濤低吟,大草原越發安靜了,連牧羊犬聲也聽不到,仿佛萬物都已沉入夢鄉。明月下黃河潔 麗、沉靜,還帶著點兒羞澀;而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