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寶典之 “主持人”概念科學界定

(5)各類節目特邀嘉賓,他們一般只是以真實個人身份客串出現在某一次或幾次節目的整體或者某一局部中,但在“這一個”或“這一次”節目所傳遞整體信息中並不總是或者並不是進行著“我”的加工,也並不總是或並不是能夠主導節目的出鏡傳播者。

節目主持人的“種差”就是在上述的比較中顯現出來的。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節目主持人是在廣播電視節目中,以真實身份與客群進行平等交流並主導節目進程的出鏡(聲音)傳播者。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界定,首先是因為我們迄今為止對節目主持人的認識幾乎全部來自現代電子媒體的啟萌。如果沒有現代電子媒體的發明,便沒有當代意義的節目主持人。因此,把節目主持人限定為“廣播電視節目中”的“出鏡(聲音)傳播者”角色,既是為研究課題方便,也便於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社會文化活動中的司儀、報幕員、報刊專欄主持人應作另案研究。

其次,“以真實身份”又把節目主持人這一“傳播者”進一步具象化,使他區分於其他傳播者。

再次,“與客群進行平等交流並主導節目進程”則是強調“種差”的特質。同樣要出鏡(聲音),但節目主持人與播音員、現場報導員又有不同:“平等交流”意味著他應當以談話體言語行為為主,模擬人際交流的語境;而“主導節目進程”則要求他應當貫徹欄目組的意圖,在演播階段駕馭節奏、掌握進程。而不像報導員那樣只對局部報導負責。

這一定義突出了節目主持人的工作職責,即他是“出鏡(聲音)傳播者”。因此,他只是節目演播階段的主人和協調人,對節目按計畫推進起主導和調控作用,是節目主旨、內容、效果的執行者和實現者。雖不要求節目主持人一定做到“采編播合一”、參與節目製作全過程,但他應當了解節目演播的各個環節,對節目演進、轉換了如指掌,必要時的即興發揮起到拾遺補缺或錦上添花的作用,這樣才能把欄目組的智慧在最終呈現階段發揮得淋漓盡致。節目主持人在節目最後成形階段所承擔的承上啟下,與觀眾面對面交流的任務,是節目製作的關鍵一環,他是這一環節的駕馭者,起著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

有人對“真實身份”的提法持有異議。一種意見認為實踐中確有一些節目是扮演角色主持的,不一定限定為真實身份。筆者認為,隨著主持人節目的發展,應當允許多種類型的主持人存在,以使電視節目更加絢麗多彩。但扮演角色串聯節目一般是按規定情節進行小品式的表演,屬於戲劇表演模式,與主持人所需的主持表演有著本質區別,而且角色的虛構性,很難使觀眾產生真實的交流感,這些只是節目主持人在某類節目中的特例。這種特例只是在節目中片斷式地、遊戲式地存在,觀眾對這種短暫地隱匿“真實身份”心領神會;況且,主持人這種“出戲入戲”的角色轉換也是在體現“節目意圖”,就像崔永元在《電影傳奇》中的表現一樣,他的進進出出、時隱時現的雙重角色已為觀眾所認可,既不會造成錯覺,也不會改變其“真實身份”的總體定位。作為特例,可以不在定義中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