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會計師的自我總結

目前的問題是:會計直接為企業創造的效益可以計量,也容易確認作出貢獻者,而間接創造的效益,往往是多人參與,甚至是整個單位全員參與,並且效益遞延實現,時間跨度較長,情況非常複雜,較難計量,或雖可計量卻難以區分各人的貢獻大小。稍有不慎,會計人員就會涉嫌“爭功”,因此,寧願避而不談或籠統寫上幾句。對於這種情況,我以為不妨先把整個事情作一概括介紹,然後說明自己在其中擔當的角色是建議者、組織實施者或執行者,做了哪些具體工作,起了什麼作用,等等,審閱者自然會從中了解底細,作出判斷。

三、突出重點 寫出特色

送審的業務工作總結中,有相當部分內容雷同,千人一面。最常見的是有關財會管理制度建設方面的內容,許多業務工作總結中都有類似“建立、健全一系列財會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的內容,列舉了一長串制度的名稱,附送了一本本或一份份裝訂整齊的各種制度,但很少介紹制度的特點和具體作用。有的人每到一個新崗位,就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似乎他的前任從未有過任何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會計離不開制度。不過,要在一個單位真正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財會管理制度,並得到認真貫徹實施,取得成效,絕非易事。一般情況下,需要一定時間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初稿,徵求各方意見,多次修改補充定稿,經單位領導拍板,然後布置施行。施行後還要根據外部環境和內部需要的變化,不斷修訂完善,監督執行,逐步見效。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領導的大力支持,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員的理解、配合。如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崗位職責、分工許可權與利益,實施中矛盾重重,不足為怪,會計人員特別會計機構負責人必須花大力氣進行溝通、協調,化解矛盾,取得共識,才能真正落實,貫徹執行,不大可能一訂而就。這種籠統的描述,有點應付的色彩,可信度不高。所以,建制度改制度,必須寫出背景,寫出特色,寫出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