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



武平三年,征為五兵尚書。揚州吏民以潛戒斷酒肉,篤信釋氏,大設僧會,以香華緣道,流涕送之。潛嘆曰:"正恐不久復來耳。"至鄴未幾,陳將吳明徹渡江侵掠,復以潛為揚州道行台尚書。五年,與王琳等同陷。尋死建業,年五十七。其家購屍歸葬。贈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兗州刺史。無子,以弟士邃子元孝為嗣。

士邃,字子淹,少為崔昂所知,昂云:"此昆季足為後生之俊,但恨其俱不讀書耳。"歷侍御史、司徒祭酒、尚書郎、鄴縣令、尚書左右丞、吏部郎中,出為中山太守,帶定州長史。齊亡後卒。

潛從祖兄懷仁,字子友,魏司徒司馬道將之子。懷仁涉學有文辭,情性恬靖,常蕭然有閒放之致。歷太尉記室、弘農郡守,不之任,卜居陳留界。所著詩賦銘頌二萬餘言,又撰《中表實錄》二十卷。懷仁有行檢,善與人交,與琅邪王衍、隴西李壽之情好相得。曾語衍云:"昔太丘道廣,許劭知而不顧;嵇生性惰,鍾會過而絕言。吾處季、孟之間,去其泰甚。"愆以為然。武平末卒。

懷仁兄子莊之,少有名望。官曆太子舍人、定州別駕、東平太守。武平中都水使者,卒官。

懷仁從父弟昌衡,魏尚書左僕射道虔之子。武平末尚書郎。沉靖有才識,風儀蘊籍,容止可觀。天保中,尚書王昕以雅談獲罪,諸弟尚守而不墜,自茲以後,此道頓微。昌衡與頓丘李若、彭城劉泰珉、河南陸彥師、隴西辛德源、太原王修並為後進風流之士。

昌衡從父弟思道,魏處士道亮之子,神情俊發,少以才學有盛名。武平末,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

思道從父兄正達、正思、正山,魏右光祿大夫道約之子。正達尚書郎,正思北徐州刺史、太子詹事、儀同三司,正山永昌郡守。兄弟以後舅,武平中並得優贈。

正山子公順,早以文學見知。武平中符璽郎,待詔文林館。與博陵崔君洽、隴西李師上同志友善,從駕晉陽,寓居僧寺,朝士謂"康寺三少,"為物論推許。

正達從父弟熙裕,父道舒。為長兄道將讓爵,由是熙裕襲固安伯。虛淡守道,有古人之風,為親表所敬重。

潛從祖兄孫之,魏尚書義僖之子。清靖寡慾,卒於司徒記室參軍。

崔劼,字彥玄,本清河人。曾祖曠,南渡河,居青州之東,時宋氏於河南立冀州,置郡縣,即為東清河郡人。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世為三齊大族。祖靈延,宋長廣太守。父光,魏太保。

劼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魏末,自開府行參軍歷尚書儀曹郎、秘書丞,修起居注,中書侍郎。興和三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於梁。天保初,以議禪代,除給事黃門侍郎,加國子祭酒,直內省,典機密。清儉勤慎,甚為顯祖所知。拜南青州刺史,在任有政績。皇建中,入為秘書監、齊州大中正,轉鴻臚卿,遷並省度支尚書,俄授京省,尋轉五兵尚書,監國史,在台閣之中,見稱簡正。世祖之將禪後主,先以問劼,劼諫以為不可,由是忤意,出為南兗州刺史。代還,重為度支尚書、儀同三司,食文登縣乾。尋除中書令,加開府,待詔文林館,監撰新書。遇病卒,時年六十六。贈齊州刺史、尚書右僕射,謚曰文貞。

初,和士開擅朝,曲求物譽,諸公因此頗為子弟乾祿,世門之胄,多處京官,而劼二子拱、捴並為外任。弟廓之從容謂劼曰:"拱、捴幸得不凡,何為不在省府之中、清華之所,而並出外藩,有損家代。"劼曰:"立身以來,恥以一言自達,今若進兒,與身何異。"卒無所求。聞者莫不嘆服。

拱,天統中任城王湝丞相諮議參軍、管記室。捴,揚州錄事參軍。廓之沉隱有識量,以學業見稱。自臨水令為琅邪王儼大司馬西閣祭酒,遷領軍功曹參軍。武平中卒。

盧叔武,范陽涿人,青州刺史文偉從子也。父光宗,有志尚。叔武兩兄觀、仲宣並以文章顯於洛下。叔武少機悟,豪率輕俠,好奇策,慕諸葛亮之為人。為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勝不用其計,棄城奔梁。叔武歸本縣,築室臨陂,優遊自適。世宗降辟書,辭疾不到。天保初復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車至鄴。楊愔往候之,以為司徒諮議,稱疾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