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子保沖,後為徐州冠軍長史,坐據連口退敗,有司處之死刑。孝文詔:"保沖,文秀之子,可特原命,配洛陽作部終身。"宣武時,卒於下邳太守。

房天樂者,清河人,滑稽多智。文秀板為長史,督齊郡,州府事一以委之。卒於京師。弟子嘉慶,漁陽太守。

張讜,字處言,清河東武城人也。六世祖弘,晉長秋卿。父華,慕容超左僕射。讜仕宋,位東徐州刺史。及平徐、兗,讜乃歸順於尉元,亦表授東徐州刺史。遣中書侍郎高閭與讜對為刺史。後至京師,禮遇亞於薛、畢,賜爵平陸侯。讜性開通,篤於接恤,青、齊之士,雖疏族末姻,鹹相敬視。李敷、李等寵要勢家,亦推懷陳款,無所顧避。畢眾敬等皆敬重之,高允之徒亦相器待。卒,贈青州刺史,謚康侯。

子敬伯,求致父喪,出葬冀州清河舊墓,久不被許,停柩在家積五六年。第四子敬叔,先在徐州,初聞父喪,不欲奔赴,而規南叛,為徐州所勒送。至乃自理,後得襲父爵。敬伯自以隨父歸國功,賜爵昌安侯,出為樂陵太守。敬叔,武邑太守。父喪得葬舊墓,還屬清河。

初,讜兄弟十人。兄忠,字處順,在南為合鄉令。歸降,賜爵新昌侯。卒於新興太守,贈冀州刺史。讜妻皇甫氏被掠,賜中官為婢,皇甫遂詐痴,不能梳沐。後讜為宋冀州長史,因貨千餘匹,購求皇甫。文成怪其納財之多,引見之,時皇甫年垂六十矣。文成曰:"南人奇好,能重室家之義。此老母復何所任,乃能如此致費也。"皇甫氏歸,讜令諸妾境上奉迎。數年卒。後十年而讜入魏。

讜兄子安世,正始中,自梁漢同夏侯道遷歸款,為客積年,出為東河間太守。卒。

李苗,字子宣,梓潼涪人也。父膺,梁太僕卿。苗出後叔父畎。畎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於涪,許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將有異圖,事發被害。苗年十五,有報雪志。延昌中歸魏,仍陳圖蜀計。大將軍高肇西伐,詔假苗龍驤將軍鄉導。次晉壽,宣武宴駕,班師。後以客例,除員外散騎侍郎。苗有文武才幹,以大功不就,家恥未雪,常懷慷慨。乃上書陳平定江南之計,其文理甚切於時。明帝幼沖,無遠略之意,竟不能納。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輔。時承平既久,人不習戰。苗以隴兵強悍,且群聚無資,乃上書以為:"食少兵精,利於速戰;糧多卒眾,事宜持久。今隴賊猖狂,非有素蓄,雖據兩城,本無德義,其勢在於疾攻,日有降納,遲則人情離阻,坐受崩潰。夫飆至風起,逆者求萬一之功;高壁深壘,王師有全制之策。今且宜勒大將,深溝高壘,堅守勿戰。別命偏師,精卒數千,出麥積崖以襲其後,則氵幵、岐之下,群妖自散。"於是詔苗為統軍,與別將淳于誕出梁、益,隸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為郎中,仍領統軍,深見知待。

孝昌中,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討汾、絳蜀賊,平之。及殺爾朱榮,榮從弟世隆擁部曲還逼都邑。孝莊幸大夏門,集群臣博議,百僚計無所出。苗獨奮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測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節之時,請以一旅之眾,為陛下徑斷河梁。"莊帝壯而許焉。苗乃募人於馬渚上流,以師夜下。去橋數里,放火燒船,俄然橋絕,賊沒水死者甚眾。官軍不至,賊乃涉水與苗死斗,眾寡不敵,苗浮河而沒。帝聞,哀傷久之。贈都督、梁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河陽縣侯,謚忠烈。

苗少有節操,志尚功名。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及覽《周瑜傳》,未曾不嗟咨絕倒。太保城陽王徽、司徒臨淮王彧並重之。二王頗或不穆,苗每諫責。徽寵勢隆極,猜忌彌甚,苗謂人曰:"城陽蜂目豺聲,今轉彰矣!"解鼓琴,善屬文詠,工尺牘之敏,當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壯之。及帝幽崩,世隆入洛,主者追苗贈封,以白世隆。世隆曰:"吾爾時群議,更三日便欲大縱兵士,燒燔都邑,任其采掠。賴苗,京師獲全。天下之善一也,不宜追之。"子曇襲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