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莊帝踐阼,除太府卿,又為二兗行台。深處分軍國,損益隨機,亦有時譽。初爾朱榮殺害朝士,深第七弟侃為太山太守。性粗武,遂率鄉人外招梁寇。深在彭城,忽得侃書,招深同逆。深慨然流涕,斬使人,並收表聞。莊帝乃下詔褒其忠烈,令還朝受敕。乃歸京師,除名。久之,除金紫光祿大夫。元顥入洛,以深兼黃門侍郎。景平,免官。普泰初,為散騎常侍、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監起居注。

自天下多事,東西二省,官員委積。節閔帝敕深與常侍盧道虔、元晏、元法壽選人補定,自奉朝請以上,各有沙汰。尋兼侍中。節閔帝甚親待之。時膠序廢替,名教陵遲。深乃上疏,請修立國學,廣延胄子,帝善之。孝武初,除中書令。永熙三年,以深兼御史中尉、東道軍司。及帝入關,深與樊子鵠不從齊神武,起兵於兗州,子鵠署深為齊州刺史。天平二年正月,東魏軍討破之,斬於陣。

深子肅,武定末儀同、開府、東閣祭酒。以學尚知名。乾明初,為冀州中從事。趙郡王為巡省大使,肅以遲緩不任職解。朝議以肅無罪,尋復之。武平中,入文林館撰書。尋為武德郡守。

祉弟靈引,好法律。李彪為中丞,以為書侍御史,固辭,彪頗銜之。及為三公郎,坐兄祉事知而不糾,彪劾奏免官。甚為尚書令高肇所昵。京兆王愉與肇深相嫌忌。及愉出鎮冀州,肇與靈引為愉長史,以相間伺。靈引私恃肇勢,每折於愉。及愉作逆,先斬靈引於門。時論云:"非直愉自不臣,抑亦由肇及靈引所致。"事平,贈平東將軍、兗州刺史,謚曰威。

子敦,字元禮,性尚閒素,學涉書史。以父死王中,除給事中。出為本州別駕。公平正直,見非法,終不判署。後為衛將軍、廣平太守,甚有能名。奸吏跼蹐,秋毫無犯。雅性清儉,屬歲飢,家饋未至,使人外尋陂澤,采藕根食之。遇有疾苦,家人解衣質米以供之。然政尚威嚴。朝廷以其清白,賜谷一千斛,絹一百匹。卒官,吏人奔哭,莫不悲慟。贈衛大將軍、吏部尚書、兗州刺史,謚曰貞。武定初,齊神武以敦及中山太守蘇淑在官奉法,清約自居,宜見追褒,仍上言請加旌錄。詔各賞帛一百匹,粟五百斛,下郡國,鹹使聞知。

靈引弟瑩,字靈珍,兗州別駕從事。子烈。

烈字信卿,少通敏,頗自修立,有成人風。好讀書,能言名理,以玄學知名。魏孝昌末,烈從兄侃為太山太守,據郡起兵外叛。烈潛知共謀,深懼家禍,與從兄廣平太守敦馳赴洛陽告難。朝廷將加厚賞,烈告人云:"譬如斬手全軀,所存者大故爾,豈有幸從兄之敗,以為己利乎。"卒無所受。

天保中,累遷尚書祠部、左右戶郎中,在官鹹為稱職。除陽平太守,有能名。時頻有災蝗,犬牙不入陽平境,敕書褒美焉。遷光祿少卿、兗州大中正。天平初,除義州刺史,以老還鄉,卒於家。

烈家傳素業,閨門修飭,為世所稱。一門女不再醮。魏太和中,於兗州造一尼寺,女寡居無子者,並出家為尼,鹹存戒行。烈天統中與尚書畢義雲爭兗州大中正。義雲盛稱門代累世,本州刺史,卿世為我家故史。烈云:"自畢軌被誅以還,寂無人物。近日刺史,皆疆場之上,彼此而得,何足為言。豈若我之漢河南尹、晉朝太傅,名德學行,百世傳美。且男清女貞,足以相冠,自外多可稱也。"蓋譏義雲之帷薄焉。

烈弟修,有才幹,卒於尚書左丞。子玄正。武平末,將作丞。隋開皇中,戶部侍郎。卒於隴西郡贊務。

論曰:薛安都一武夫耳,雖輕於去就,實啟東南。事窘圖變,而竟保寵祿,優矣。休賓窮而委質;孝標名重東南;法壽拓落不羈,克昌厥後;景伯兄弟儒素,良可稱乎。眾敬舉地納誠,榮曜朝國;人位並列,無乏於時。羊祉剛酷之風,得死為幸。深以才幹從事,聲跡可稱。敦、烈持己所遵,殆時彥也。

《北史》 唐·李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