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公案》第五七回 安金藏剖心哭諫 狄仁傑奉命提兵

武后見他說不顧母子情面,愈加怒道:“汝等食祿在朝,天下大事,漫不經心,凡朕有事舉行,便爾紛紛饒舌。寡人乃天下之母,廬陵王不遵子道,若不再誅,何以御天下?如有人再奏,便先斬首!”眾人聽了此言,再將那人一望,乃是太常工人,姓安名金藏,只見他大哭一聲,向著武后奏道:“陛下不聽臣言,誣屈太子,不忍目睹其事,請剖心以明太子不反。”說罷只見他撥出佩刀,將胸前玉帶解下,一手撕開朝服,一手將刀望胸前一刺,登時大叫道:“臣安金藏為太子明冤,陛下若再不信,恐江山失於奸賊了!”說罷復將刀往裡一送,隨又拔出,頃刻五臟皆出,鮮血直流,將眾臣的衣服濺得滿身紅血。

當是兩邊武文,猝不及防,忽見他如此直諫,無不大驚失色,倒退了幾步。武后此時也不料他竟爾不顧性命,見他倒於階下,也就目不忍睹,龍袖一展,將兩眼遮住,傳旨說道:“孤家母子之事,不能自明,致令汝出此下策,誠為可嘆。”鏇命人用車輦將安金藏送入宮中,命太醫趕速醫治,如能保、全性命,定行論功加賞。這道旨下來,隨有穿宮太監,將安金藏舁入輦中,已是不知人事,手中佩刀,依然未去。眾大臣俟他去後,有元行沖、恆彥范一干人,齊聲哭道:“安金藏乃是太常工人,官卑職小,尚知太子之冤,以死直諫。陛下再不聽臣等所奏,只好死於金鑾殿上了。”當時眾人有欲拔刀自刎的,有欲向金殿鐵柱上撞死的,把個金鑾殿前,當個尋死地府。

武則天見眾人異口同聲,皆說李飛雄冒名誣害,只得說道:“眾卿家如此苦諫,孤家豈好動干戈,汝眾人所言若何處治?總之懷慶兵臨城下,此是實情,無論是真是假,皆須帶兵剿滅。”狄仁傑道。“陛下若能委臣一旅之師,帶同武將,前往征討,定可將李飛雄活提來京。一面命元行沖將敵人的偽詔,帶住房州,與太子觀看。太子見此逆書,豈不以朝廷為重,那時陛下雖不命他征剿賊人,太子也要奮力前驅,以明心跡。似此一舉兩得,陛下思義俱全,那班奸賊,也無從施其伎倆。”武后此時騎虎之勢,只得準奏,將武承業之兵,歸狄公統帶,聽其挑選猛將百員,星夜往懷慶滅寇。復下一道御書,並李飛雄偽詔,一併交元行沖,帶往房州而去。兩人謝恩已畢,然後退朝。

單說狄公一早,便在教場點了五萬大兵,帶了十數員有名的上將,皆是忠心赤膽,公而忘私,一路浩浩蕩蕩,直向懷慶而來。此時胡世經早已得報,聽說是狄公前來,不禁喜出望外,向著部下說道:“本府自與金城爭論之後,明知他飛檄到京,請兵告急,深恐張武二黨,帶兵前往,便令太子衍冤莫解。現在狄公到此,誠為萬歲之幸。”當時將城中所有的兵了,齊行在城中把守,自己帶領數名牙將,徒步出城,向大隊迎來。到了前隊,早有差官明職名,到軍中來見狄公。狄公見是懷慶府親自前來,當即問道:“貴府為一方領袖,兵臨城下,鎮靜不移,深為可敬!日前接尊函,足證巨識。貴府現將何法退賊?”胡世經見狄公如此詢問,乃道:“下官明知金守備起文申報,但不肯迎合奸臣,致今太子受屈。此事定是李飛雄受人指使,冒名而行。若是廬陵王若有此舉,為何不在起事之先,通行手詔,等到賊兵入境,方將偽詔投遞?據此一端,可知偽冒。現已命人先到房州詢問,俟真偽辨明,再行具報,免得有勞聖慮,致傷母子之情。此時大人前來,實為萬幸。”當時與狄公到了城前,依城下寨。

次日狄公升座大帳,傳金城前來問話。金城此時已是心大恐懼,滿想將告急公文,遞到兵部,武氏兄弟帶兵前來,便可合而為一,不料不能如願,反命巡撫大人帶兵到此。當時只得到大帳請安侍立。狄公道:“本院在京接汝告急文書,說廬陵王與李飛雄勾通,兵犯懷慶,汝既身為武備,何故不開城迎敵,殺退賊兵?若說胡世經阻撓加意防守,此固迂儒見識,本院既已到此,且命汝就此去罵敵,若不得勝而回,提頭來見!”金城聽了此言,不禁心驚膽裂,領下令而來,上馬而去。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