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 齊姜氏乘醉遣夫


詞曰:“臣所以攝位者,為君守也。國固君之國,何為不入?”
須臾,法駕齊備,迎襄公以歸,目夷退就臣列。胡曾先生論
襄公之釋,全虧公子目夷定計,神閒氣定,全不以舊君為意;
若手忙腳亂,求歸襄公,楚益視為奇貨,豈肯輕放。有詩讚
云:
金注

何如瓦注奇?新君能解舊君圍。
為君守位仍推位,千古賢名誦目夷。 
又有詩說六位諸侯,公然媚楚求寬,明明把中國操縱之權,授
之於楚,楚目中尚有中國乎?詩云:
從來兔死自狐悲,被劫何人劫是誰?
用夏媚夷全不恥,還夸釋宋得便宜。
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場,反受大辱。怨恨之
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報。又怪鄭伯倡議,尊楚王為盟
主,不勝其憤,正要與鄭國作對。時周襄王之十四年春三月,
鄭文公如楚行朝禮,宋襄公聞之大怒,遂起傾國之兵,親討
鄭罪,使上卿公子目夷輔世子王臣居守。目夷諫曰:“楚、鄭
方睦,宋若伐鄭,楚必救之。此行恐不能取勝,不如修德待
時為上。”大司馬公孫固亦諫。襄公怒曰:“司馬不願行,寡
人將獨往!”固不敢復言,遂出師伐鄭。襄公自將中軍,公孫
固為副,大夫樂仆伊、華秀老、公子盪、向訾守等皆從行。
諜人報知鄭文公。文公大驚,急遣人告急於楚。楚成王
曰:“鄭事我如父,宜亟救之。”成得臣進曰:“救鄭不如伐宋。”
楚成王曰:“何故?”得臣對曰:“宋公被執,國人已破膽矣。
今復不自量,以大兵伐鄭,其國必虛。乘虛而搗之,其國必
懼。此不待戰而知勝負者也。若宋還而自救,彼亦勞矣。以
逸制勞,安往而不得志耶?”楚王以為然。即命得臣為大將,
斗勃副之,興兵伐宋。宋襄公正與鄭相持,得了楚兵之信,兼
程而歸,列營於泓水之南以拒楚。成得臣使人下戰書。公孫
固謂襄公曰:“楚師之來,為救鄭也。吾以釋鄭謝楚,楚必歸。
不可與戰。”襄公曰:“昔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來伐而不與
戰,何以繼桓公之業乎?”公孫固又曰:“臣聞‘一姓不再
興’。天之棄商

久矣,君欲興之,得乎?且吾之甲不如楚堅,
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強。宋人畏楚如畏蛇蠍,君何恃以勝
楚?”襄公曰:“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
義有餘。昔武王虎賁三千,而勝殷億萬之眾,惟仁義也。以
有道之君,而避無道之臣,寡人雖生不如死矣。”乃批戰書之
尾,約以十一月朔日,交戰於泓陽。命建大旗一面於輅車,旗
上寫“仁義”二字。公孫固暗暗叫苦,私謂樂仆伊曰:“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