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演義》第六十八回 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


此表上後,即進攻冀州,各州郡不能御瓚,多半服從;瓚乃令部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還有前安喜尉劉備,奔走有年,當山東討卓時,亦思仗義從軍,嗣聞各軍解散,乃與關羽張飛走依公孫瓚。回應六十二回。瓚與備本系同學,自然歡迎,且使為平原相。備見瓚部下有一少將,身長八尺,相貌堂堂,武力與關張相類,遂密與結納,引為至交。正是:
英雄獨有賞心處,豪傑應當刮目看。
欲知少將姓名,待至下回再敘。
討卓一役,惟曹孟德與孫文台,挺身犯難,尚足自豪。曹以孤軍致敗,雖敗猶榮;孫文台返敗為勝,卒能逐走董卓,攻克洛陽,觀其祠宗廟,修陵寢,遣將西進,何其壯也?迨得玉璽於甄官井中,即拔營東歸,而其志乃驟變矣。夫關東各軍,非不欲誅卓徼功,特以卓勢猶盛,憚不敢發;有孫文台之三戰三克,得播先聲,則懦夫亦當知奮,誠使再為號召,聯鑣齊進,誅卓亦易易耳。乃得璽即還,卷甲無言,謂非陰懷異志,誰其信之?惜乎堅之有初鮮終也。彼公孫瓚之與袁紹,忽合忽離,合不為公,離益營私,其性情之反覆,殊不足道。然袁紹身為盟主,不能雪國恥,復家仇,徒為欺人奪地之謀,其罪比瓚為尤甚。瓚雖不足討紹而數紹十罪,並非虛誣,本回備錄全文,所以誅紹之心,而於瓚固不屑播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