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七



黃沁都巡河官,下四處懷州、孟津、孟州、城北,各設黃沁散巡河官各一員。

衛南都巡河官,下四處崇福上、崇福下、衛南、淇上,散巡河官各一員。

滑浚都巡河官,下四處武城、白馬、書城、教城,散巡河官各一員。

曹甸都巡河官,下四處東明、西佳、孟華、凌城,散巡河官各一員。

曹濟都巡河官,下四處定陶、濟北、寒山、金山,散巡河官各一員。(凡二十五埽,埽兵萬二千人。)

諸埽物料場官,掌受給本場物料。分治監物料場官同此。惟崇福上、下埽物料場官與當界官通管收支。

南京延津渡河橋官,兼譏察事。管勾一員,同管勾一員,掌橋船渡口譏察濟渡、給受本橋諸物等事,內譏察事隸留守司。余浮橋官同此。

右屬都水監。皇統三年四月,懷州置黃沁河堤大管勾司,未詳何年罷。正大二年,外監東置於歸德,西置於河陰。

諫院

左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皆正四品。左司諫、右司諫,皆從四品。左補闕、右補闕,正七品。左拾遺、右拾遺,正七品。

大理寺。天德二年置。自少卿至評事,漢人通設六員,女直、契丹各四員。

卿,正四品。少卿,從五品。正,正六品。丞,從六品。掌審斷天下奏案、詳讞疑獄。司直四員,正七品。掌參議疑獄、披詳法狀。(舊有契丹司直一員,明昌二年罷。)評事三員,正八品。掌同司直。(明昌二年省契丹評事二員,大安二年省漢人一員。)知法十一員,從八品。(女直司五員,漢人司六員。)掌檢斷刑名事。明法二員,從八品。興定二年置,同流外,四年罷之。

弘文院

知院,從五品。同知弘文院事,從六品。校理,正八品。掌校譯經史。

登聞鼓院

知登聞鼓院,從五品。同知登聞鼓院事,正六品。掌奏進告御史台、登聞檢院理斷不當事,承安二年以諫官兼。知法二員,從八品。(女直、漢人各一員。)

登聞檢院

知登聞檢院,從五品。同知登聞檢院,正六品。掌奏御進告尚書省、御史台理斷不當事。知法,從八品。(女直、漢人各一員。)

記注院。修起居注,掌記言、動。明昌元年,詔毋令諫官兼或以左右衛將軍兼。貞祐三年,以左右司首領官兼,為定製。

集賢院。貞祐五年設。

知集賢院,從四品。(正大元年,授馬璘額外兼吏部郎中。)同知集賢院,從五品。司議官,正八品。(不限員。)咨議官,正九品。(不限員。)

益政院。正大三年置於內庭,以學問該博、議論宏遠者數人兼之。日以二人上直,備顧問,講《尚書》、《通鑑》、《貞觀政要》。名則經筵,實內相也。末帝出,遂罷。

武衛軍都指揮使司(隸尚書兵部。)

都指揮使,從三品。(大定二十九年,以武衛軍六十人,兵馬一員、副都二員其職低,故設使,品正四,承安三年升。)副都指揮使二員,從四品。副都一員,從四品。(初正五品,承安三年升。)判官一員。(承安三年設。)掌防衛都城、警捕盜賊。

鈐轄司。鈐轄十員,正六品。(初設二員。)都鈐轄四員,從七品。(興定三年權設,巡把兩宅。)都將二十員,從九品。(大定十六年立名。)掌管轄軍人、防衛警捕之事。(承安元年設萬人,內軍八千九百四十九人,忠衛二百人,隊正四百人。)

右屬武衛軍都指揮使司。

衛尉司(大安元年,擬隆慶宮人數定之。)

中衛尉,從三品,掌總中宮事務。副尉,從四品。左常侍,從五品。掌周護導從儀仗之事。右常侍,從五品。常侍官。護衛三十人(同東宮),奉引八十人(同控鶴),傘子四人(同控鶴),執旗二人(同儀鸞)。

給事局。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內謁者兼司寶二員,從六品。(內直充。)奉閣一十人。(同東宮入殿小底。)閣直二十人。(同宮闈局內直。)

掖庭局。令,正九品。(內直充。),掌皇后宮事務。丞,從九品。(內直充。)宮令。(宮苑司、儀鸞局兼。)食官。(尚食局兼。)飲官。(尚醞署兼。)醫官。(尚藥局、太醫院兼。)主藏。(內藏、典給署兼。)主廩。(太倉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