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六十六 列傳第四



特進撻懶,宗室子。年十六,事太祖,未嘗去左右。出河店之役,太祖欲親戰,撻懶控其馬而止之曰:“主君何為輕敵。臣請效力。”即挺槍前,手殺七人。已而槍折,騎士曳而下者九人。太祖壯之曰:“誠得此輩數十,雖萬眾不能當也。”及戰於達魯古城,遼兵一千陣於營外,太祖遣撻懶往擊之。撻懶衝出敵陣,大敗其眾。攻臨潢府、春、泰州、中、西二京,皆有功。天輔六年,授謀克。

天會四年,從伐宋,屢以功受賞。明年,再舉至汴。宗望聞宋人會諸路援兵於睢陽,遣撻懶與阿里刮將兵二千往拒之。敗其前鋒軍三萬於杞縣,又破三寨,擒宋京東路都總管胡直孺、南路都統制隋師元及其三將並直孺二子,遂取拱州,降寧陵。復破二萬於睢陽,進取亳州。聞宋兵十萬且至,會宗望益兵四千,合擊,大敗之。其卒二千,陣而立,馳之不動,即麾軍去馬擊之,盡殪,擒其將石瑱而還。帥府嘉其功,賞賚優渥。睿宗駐兵熙州,分遣諸將略地。撻懶以軍五百入六盤山十六寨,降其官八十餘,民戶四千,獲馬二千疋。

皇統中,累加銀青光祿大夫。天德初,加特進,授世襲猛安。卒,年六十五。海陵遷諸陵於大房山,以撻懶嘗給事太祖,命作石像,置睿陵前。

卞,本名吾母,上京司屬司人,大定二年,收充護衛,積勞授彰化軍節度副使,入為都水監丞,累遷中都、西京路提刑使,徙知歸德府、河平軍節度使。王汝嘉奏卞前在都水監導河有勞,除北京留守。未幾,改知大興府事。時有言,尚書左丞夾谷衡在軍不法,詔刑部問狀。事下大興府,卞輒令追攝,上以為失體,杖四十。久之,乞致仕,不許。拜御史大夫。先是,左司諫赤盞高門上言,御史大夫久闕,憲紀不振,宜選剛正疾惡之人肅清庶務。上由是用卞。前時孫鐸、賈鉉俱為尚書,鉉拜參知政事,而鐸再任,對賀客誦唐張在詩,有鬱郁意。卞劾奏之,鐸坐降黜。既而復申前請,遂以金吾衛上將軍致仕,薨。

膏,本名阿里刺,隸上京司屬司。大定十年,以皇家近親,收充東宮護衛。轉十人長,授御院通進,從世宗幸上京。會皇太子守國薨,世宗以膏親密可委,特命與滕王府長史台馳驛往護喪。時章宗為金源郡王,亦留中都,且命膏等保護,諭之曰:“郡王遭此家難,哀哭當以禮節之,飲食尤宜謹視。”世宗還都,遷符寶郎,除吏部郎中。

章宗即位,坐與御史大夫唐括貢為壽,犯夜禁,奪官一階,罷。明昌元年,起為同知棣州防禦使事,上書歷詆宰執。帝以小臣敢譏訕宰輔,杖八十,削一官,罷之,發還本猛安。

明年,隆授同知宣德州事。召授武衛軍副都指揮使,四遷知大興府事,轉左右宣徽使。承安二年,拜尚書右丞,出為泰定軍節度使,移知濟南府。卒。

弈,本名三寶,隸梅堅塞吾司屬司。大定七年,以近親充東宮護衛十人長,轉為尚廄局使。章宗即位,遷左衛副將軍,累遷右副都點檢,兼提點尚廄局使。諭旨曰:“汝非有過人才,第以久次遷授。當謹乃職,勿復有非違事,使朕聞之。”未幾,坐廄馬瘦,決三十。承安二年,改左副都點檢,兼職如舊。俄授同簽大睦親府事,卒。

弈為人貪鄙,數以贓敗,帝愛其能治圍場,故進而委信之。

阿喜,宗室子,好學問。襲父北京路筈柏山猛安,聽訟明決,人信而愛之。察廉能,除彰國軍節度副使,改上京留守判官。提刑司奏彰國軍治狀,遷同知速頻路節度事,改歸德軍,歷海、邳二州刺史,皆兼總押軍馬。

宋統領劉文謙以兵犯宿遷,阿喜逆擊,破之。復破戚春、夏興國舟兵萬餘人,斬夏興國於陣。遷鎮國上將軍,再賜銀幣,為元帥左監軍紇石列執中前鋒。渡淮,破寶應、天長二縣。師還,遷同知歸德府事,改泗州防禦使。丁母憂,起復。大安二年,改華州防禦使,遷鎮南軍節度使。貞祐二年,改知大名府,充馬軍都提控,歷橫海、安化軍節度使,充宣差山東路左翼都提控。尋知濟南府事,徙沁南軍節度使,遷河南統軍使,兼昌武軍節度使,卒。

贊曰:金諸宗室,自始祖至康宗凡八世。獻祖徙居海姑水納葛里村,再徙安出虎水。世祖稱海姑兄弟,蓋指其所居也。完顏十二部,皆以部為氏,宣宗詔宗室皆書姓氏,然亦有部人以部為氏,非宗室同姓者,遂不可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