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七十五 列傳第十三



李三錫字懷邦,錦州安昌人,以貲得官。遼季,盜攻錦州,州人推三錫主兵事,設機應變,城賴以完。錄功授左承制。遼主走天德,劉彥宗辟三錫將兵保白雲山。

金兵次來州,三錫以其眾降。攝臨海軍節度副使,參預元帥府軍事,改知嚴州。宗望伐宋,三錫領行軍猛安,敗郭藥師軍於白河。進官安州防禦使。再克汴京,三錫從闍母護宋二主北歸。復知嚴州,改歸德軍節度副使。詔廢齊國,擇吏三十人與俱行,三錫在選中。還為慶州刺史,三遷武勝軍節度使。察廉第一,遷三階,改安國軍節度使,除河北西路轉運使,致仕。

三錫政事強明,所至稱治。世宗舊聞其名,大定初,起為北京路都轉運使。制下,而三錫已卒。

孔敬宗字仲先,其先東垣人,石晉末,徙遼陽。遼季,敬宗為寧昌劉宏幕官。斡魯古兵至境上,敬宗勸劉宏迎降,遂以敬宗為鄉導,拔顯州,以功補順安令。天輔二年,詔敬宗與劉宏率懿州民徙內地,授世襲猛安,知安州事。將兵千人從宗望伐宋。汴京平,宗望命敬宗守汴。嘗自汴馳驛至河北,還至河上,會日暮無舟,敬宗策馬亂流,遂達南岸。遷靜江軍節度使,歷石、辰、信、磁四州刺史,階光祿大夫。

海陵問張浩曰:“卿識孔敬宗否,何階高職下也。”浩對曰:“國初,敬宗勸劉宏以懿州效順,其後從軍積勞,有司不知,故一概常調耳。”明日,除寧昌軍節度使。徙歸德軍,致仕。大定二年,卒。

李師夔字賢佐,奉聖永興人。少倜儻,有大志。以蔭入仕,為本州監。天輔六年,太祖襲遼主於鴛鴦濼,郡守委城遁去,眾無所屬,相與叩門請師夔主郡事。師夔許之,乃搜卒治兵。

迪古乃兵至奉聖州,師夔與其故人沈璋密謀出降,曰:“一城之命懸於此舉。”璋曰:“君言是矣。如軍民不從,奈何。”師夔即率親信十數輩詰旦出城,見余睹,與之約曰:“今已服從,願無以兵入城及俘掠境內。”余睹許諾。詔以師夔領節度,以璋佐之。賜師夔駿馬二,俾招未附者,許以便宜從事。明年,加左監門衛大將軍。

劇賊張勝以萬人逼城,師夔度眾寡不敵,乃偽與之和,日致饋給,勝信之。師夔乘其不備,使人刺勝,殺之。以其首徇曰:“汝輩皆良民,脅從至此,今元惡已誅,可棄兵歸復其所。”賊眾大驚,皆散去。別賊焦望天、尹智穆率兵數千來寇。師夔以兵臨之,設伏歸路,使人反間之。智穆果疑,望天先引去。智穆勢孤,亦還,遇伏而敗,遂執斬之。是後賊眾不敢入境。以勞遷靜江軍節度留後,累遷武平軍節度使,改東京路轉運使,徙陝西東路轉運使。致仕,封任國公。卒,年八十五。

沈璋字之達,奉聖州永興人也。學進士業。迪古乃軍至上谷,璋與李師夔謀,開門迎降。明日,擇可為守者,眾皆推璋,璋固稱李師夔,於是授師夔武定軍節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遷鴻臚卿。丁母憂,起復山西路都轉運副使,加衛尉卿。從伐宋。汴京平,眾爭趨貲貨,璋獨無所取,惟載書數千卷而還。

太行賊陷潞州,殺其守姚璠,官軍討平之,命璋權知州事。璋至,招復逋逃,賑養困餓,收其橫屍葬之。未幾,民頗軍輯。初,賊黨據城,潞之軍卒當緣坐者七百人,帥府牒璋盡誅之,璋不從。帥府聞之,大怒,召璋呵責,且欲殺璋,左右震恐,璋顏色不動,從容對曰:“招亡撫存,璋之職也。此輩初無叛心,蓋為賊所脅,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復來。今欲殺之,是殺降也。苟利於眾,璋死何憾。”少頃,怒解。因召潞軍曰:“吾始命戮汝,今汝使君活爾矣。”皆感泣而去。朝廷聞而嘉之,拜左諫議大夫,知潞州事。百姓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書禮部侍郎。

時介休人張覺聚黨亡命山谷,鈔掠邑縣,招之不肯降,曰:“前嘗有降者,皆殺之。今以好言誘我,是欲殺我耳。獨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無疑。”於是,命璋往招之,覺即日降。

轉尚書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陽尹,遷利涉軍節度使,為東京路都轉運使,改鎮西軍節度使。天德元年,以病致仕。卒,年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