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九



百官俸給

正一品:三師,錢粟三百貫石,曲米麥各五十稱石,春衣羅五十匹,秋衣綾五十匹,春秋絹各二百匹,綿千兩。三公,錢粟二百五十貫石,曲米麥各四十稱石,春衣羅四十匹,秋衣綾四十匹,春秋絹各一百五十匹,綿七百兩。親王、尚書令,錢粟二百二十貫石,曲米麥各三十五稱石,春衣羅三十五匹,秋衣綾三十五匹,春秋絹各一百二十匹,綿六百兩。皇統二年,定製,皇兄弟及子封一字王者為親王,給二品俸,余宗室封一字王者以三品俸給之。天德二年,以三師、宰臣以下有以一官而兼數職者,及有親王食其祿而復領他事者,前此並給以俸,今宜從一高,其兼職之俸並不重給。至大定二十六年,詔有一官而兼數職,其兼職得罪亦不能免,而無廩給可乎。遂以職務煩簡定為分數,給兼職之俸。從一品:左右丞相、都元帥、樞密使、郡王、開府儀同,錢粟二百貫石,曲米麥各三十稱石,春秋衣羅綾各三十匹,絹各一百匹,綿五百兩。平章政事,錢粟一百九十貫石,曲米麥各二十八稱石,春羅秋綾各二十五匹,絹各九十五匹,綿四百五十兩。大宗正,錢粟一百八十貫石,曲米麥各二十五稱石,羅綾同上,絹各九十匹,綿四百兩。

正二品:東宮三師、副元帥、左右丞,錢粟一百五十貫石。曲米麥各二十二稱石,春羅秋綾各二十二匹,絹各八十匹,綿三百五十兩。從二品:錢粟一百四十貫石,曲米麥各二十稱石,春羅秋綾各二十匹,絹各七十五匹,綿三百兩。同判大宗正,錢粟一百二十貫石,曲米麥各十八稱石,春羅秋綾各十八匹,絹各七十匹,綿二百五十兩。

正三品:錢粟七十貫石,曲米麥各十六稱石,春羅秋綾各十二匹,絹各五十五匹,綿二百兩。外官,錢粟一百貫石,曲米麥各十五稱石,絹各四十匹,綿二百兩,公田三十頃。統軍使、招討使、副使,錢粟八十貫石,曲米麥十三稱石,絹各三十五匹,綿百六十兩,公田二十五頃。都運、府尹,錢粟七十貫石,曲米麥十二稱石,絹各三十匹,綿百四十兩。天德二年,省奏:“職官公田歲入有數,前此百姓各隨公宇就輸,而吏或貪冒,多取以傷民。宜送之官倉,均定其數,與月俸隨給。”從三品:錢粟六十貫石,曲米麥各十四稱石,春秋衣羅綾各十匹,絹各五十匹,綿百八十兩。外官,錢粟六十貫石,曲米麥各十稱石,絹各二十五匹,綿一百二十兩,公田二十一頃。皇統元年二月,詔諸官、職俱至三品而致仕者,俸祿、傔人,各給其半。

正四品:錢粟四十五貫石,曲米麥各十二稱石,春秋衣羅綾各八匹,絹各四十匹,綿一百五十兩。外官,錢粟四十五貫石。副統軍,錢粟五十貫石,絹各二十二匹,綿八十兩,職田十七頃。余同下:曲米麥各八稱石,絹各二十匹,綿七十兩,公田十五頃,許帶酒三十瓶、鹽三石。從四品:錢粟四十貫石,曲麥米各十稱石,春秋羅綾各六匹,絹各三十匹,綿一百三十兩。外官,錢粟四十貫石,曲米麥各七稱石,絹各十八匹,綿六十兩,公田十四頃。猛安,錢粟四十八貫石,余皆無。烏魯古使,同,無職田。大定二十年,詔猛安謀克俸給,令運司折支銀絹。省臣議:“若估粟折支,各路運司儲積多寡不均,宜令依舊支請牛頭稅粟。如遇凶年盡貸與民,其俸則於錢多路府支放,錢少則支銀絹亦未晚也。”從之。

正五品:錢粟三十五貫石,曲米麥各八稱石,春秋衣羅綾各五匹,絹各二十五匹,綿一百兩。外官,刺史、知軍、鹽使、錢粟三十五貫石,曲米麥各六稱石,絹各十七匹,綿五十五兩,公田十三頃。余官,錢粟三十貫石,曲米麥同上,絹各十六匹,綿五十兩,職田十頃。從五品:錢粟三十貫石,曲米麥六稱石,春秋羅綾各五匹,絹各二十匹,綿八十兩。外官,錢粟二十五貫石,曲米麥各四稱石,絹各十匹,綿四十兩,公田七頃。謀克,錢粟二十貫石,余皆無。喬家部族都鈐轄,無職田。

正六品:錢粟二十五貫石,麥五石,絹各十七匹,綿七十兩。外官與從六品,皆錢粟二十貫石,曲米麥三稱石,絹各八匹,綿三十兩,公田六頃。從六品:錢粟二十二貫石,麥五石,春秋絹各十五匹,綿六十兩。烏魯古副使,同,無職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