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



璘軍雖敗,猶恃其眾,都監合喜使武威軍副總管夾古查刺來問策。諸將皆曰:“吳璘恃險,不善野戰,我退軍平涼,彼必棄險就平地,然後可圖也。”璋曰:“不然。彼恃其眾,非特恃險也。昔人有言,‘寧棄千軍,不棄寸地’,故退兵不如濟師。我退軍平涼,彼軍深入吾地,固壘以拒我,則如之何。”查刺還報,合喜於是親率四萬人赴之。吳璘詰旦乘陰霧晦冥分兵四道來襲,戰於城東,離而複合者數四。漢軍千戶李展率麾下兵先登奮擊之,璘軍陣動。璋乘勝踵擊,璘軍復敗,追至北岡,璘走險,璋急擊之,殺略殆盡。璘分半軍守秦州,合喜駐軍水洛城東,自六盤山至石山頭分兵守之,斷其餉道。璘乃引歸。

宋經略使荊皋以步騎三萬自德順西去,璋以兵八千、習尼列以兵五千追擊之。習尼列兵乃出其前,還自赤觜,遇其前鋒,敗之於高赤崖下。復與其中軍戰,自日昃至暮,乃罷。荊皋乘夜來襲營,為退軍八十里。明日,習尼列追之。璋兵至上八節,宋兵據險為陣,璋舍馬步戰,地險不得接,相拒至曙。宋兵勸,璋乘之,追至甘谷城,習尼列兵亦至,宋兵宵遁,璋遂班師。習尼列追至伏羌城,不及而還。

上使御史中丞達吉視諸軍功狀,達吉舊與璋有隙,故損其功。詔璋將士賞比諸軍半之,璋兼陝西路都統,進官一階。及元帥府上功,璋居多,詔達吉削官兩階,杖八十,解職。上復賞璋及將士如諸軍,以璋為西北路招討使。召為元帥左都監,兼安化軍節度使,賜以弓矢衣帶佩刀。改益都尹,左都監如故。

宋人棄海州遁去,焚官民廬舍且盡。璋至海州,得所棄糧三萬六千餘石,安集其人,復其屯戍。五年,宋人約和,罷三路都統,復置陝西路統軍司,璋為統軍使。上曰:“監軍合喜年老,故授卿此職。邊境無事,且召卿矣。”以本官兼京兆尹。

召為御史大夫。璋奏:“竊觀文武百官有相為朋黨者,今在台自臣外無女直人,乞不限資考,量材奏擬。”上曰:“朋黨為誰,即糾治之。朕選女直人,未得其人,豈以資考為限,論其人材而已。”頃之,璋奏曰:“太祖武元皇帝受天明命,太宗皇帝奄定宋土,自古帝王之興,必稱受命,當制‘大金受命之寶’,以明示萬世。”上曰:“卿言正合朕意。”乃遣使夏國市玉,十八年,受命寶成,奏告天地宗廟社稷,上御正殿。

十三年,改大興尹,為賀宋正旦使。璋受命使宋,即行,上遣人馳諭璋曰:“宋人若不遵舊禮,慎勿付書。如不令卿等入見,即持書歸。若迫而取之,亦勿赴宴,其回書及禮物一切勿受。”璋至臨安,宋人請以太子接書,不從。宋人就館迫取書,璋與之,且赴宴,多受禮物。有司以聞,上怒,欲置之極刑。左丞相良弼奏曰:“璋為將,大破宋軍,宋人仇之久矣。將因此陷之死地,未可知也。今若殺璋,或者墮其計中耳。”上以為然,乃杖璋百五十,除名,副使客省使高翊杖百,沒入其所受禮物。

後歲余,上念璋有征伐功,起為景州刺史,遷武定軍節度使,授山東西路蒲底山拏兀魯河謀克,改臨洮尹。十九年,卒。

鄆王昂,本名吾都補,世祖最幼子也。常從太祖征伐。天輔六年,昂與稍喝以兵四千監護諸部降人,處之嶺東,就以兵守臨潢府。昂不能撫御,降人苦之,多叛亡者。上聞之,使出里底戒諭昂。已過上京,諸部皆叛去,惟章愍宮、小室韋二部達內地。詔諳版勃極烈吳乞買曰:“比遣昂徙諸部,多致怨叛,稍喝駐兵不與討襲,致使降人復歸遼主,違命失眾,當置重法。若有所疑,則禁錮之,俟師還定議。”是時,太宗居守,辭不失副之,辭不失勸太宗因國慶可薄其罰,於是杖昂七十,拘之泰州,而殺稍喝。

天會六年,權元帥左都監。十五年,為西京留守。天眷三年,為平章政事。皇統元年,封漆水郡王。二年,制詔昂暑銜帶“皇叔祖”字,封鄆王。是歲,薨。

子鄭家、鶴壽。鶴壽累官耶魯瓦群牧使,死於契丹撒八之難,語在《忠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