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八



諸京留守司

留守一員,正三品。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同知留守事一員,正四品。帶同知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副留守一員,從四品。帶本府少尹兼本路兵馬副都總管。留守判官一員,從五品。都總管判官一員,從五品。掌紀綱總府眾務、分判兵案之事。推官一員,從六品。掌同府判,分判刑案之事,上京兼管林木事。司獄一員,正八品。(司吏。女直司吏,上京二十人,北京十三人,東京十人,南京、西京各五人。漢人司吏,三十萬戶以上六十人,二十五萬戶五十五人,十萬戶以上四十人,七萬戶以上三十五人,五萬戶以上三十人,三萬戶以上二十四人,不及萬戶十人。譯人,上京、北京各三人,東京、西京、南京各二人。通事二人。)知法,女直、漢人各一員,南京漢人二員。(抄事一人,掌抄錄事目、書寫法狀。公事百人。)

京城門收支器物使。(貞祐元年置,每城一面設一員。五年,南京隨門添設。舊有小都監,後省。正八品,十四員,戶部辟舉。)開陽門、宣仁門、安利門、平化門、通遠門、宜照門、利川門、崇德門、迎秋門、廣澤門、順義門、迎朔門、順常門、廣智門,已上各門副尉兼職。(貞祐五年制,乃罷小都監。)十四門尉,從七品。副尉,正九品。

上京提舉皇城司提舉一員,從六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司吏一人。)

南京提舉京城所提舉一員,正七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掌本京城壁及繕修等事,不常置。上京同此。管勾一員,正八品。掌佐繕治。受給官一員,掌收支之事。壕寨官一員,掌監督修造。

皇城使一員,正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掌宮闕繕修之事,不常置。

管勾北太一宮,同樂園二員,正八品。掌守宮園繕修之事。

慶元宮小都監三員,掌鋪陳祭器諸物。余宮同。

花園小都監二員。

東京宮苑使一員。(西京、北京同。)

東京、西京御容殿,閣門各二員,掌享祀禮數、鋪陳祭器。

東京萬寧宮小都監一員。

按察司

本提刑司,承安三年以上京、東京等提刑司並為一提刑使,兼宣撫使勸農採訪事,為官稱。副使、判官以兼宣撫副使、判官為名。復改宣撫為安撫,各設安撫判官一員、提刑一員,通四員。安撫司,掌鎮撫人民、譏察邊防軍旅、審錄重刑事。安撫判官則銜內不帶勸農採訪事,令專管千戶謀克。安撫使副內,差一員於鹹平、一員於上京分司。承安四年罷鹹平分司,使在上京、副在東京,各設簽事一員。承安四年改按察司,貞祐三年罷,止委監察採訪。

使一員,正三品。掌審察刑獄、照刷案牘、糾察濫官污吏豪猾之人、私鹽酒麴並應禁之事,兼勸農桑,與副使、簽事更出巡案。副使,正四品。兼勸農事。簽按察司事,正五品。承安四年設。判官二員,從六品。大定二十九年設。明昌元年以陝西地闊,添一員。知事,正八品。承安三年,上京者兼經歷安撫司使。泰和八年十一月,省議以轉運司權輕,州縣不畏,不能規措錢穀,遂詔中都都轉運,依舊專管錢穀事,自余諸路按察使併兼轉運使,副使兼同知,簽按察併兼轉運副,添按察判官一員,為從六品。中都、西京路按察司官止兼西京路轉運司事。遼東路惟上京按察安撫使及簽事依舊署本司事。遼東轉運使兼按察副使,同知轉運使兼簽按察司事,轉運副使兼按察判官,添知事一員。知法二員,從八品。(書史四人,書吏十人,抄事一人,公使四十人。)右中都、西京並依此置。陝西、上京兩路設簽按察司事二員,上京簽安撫司事。

上京、東京等路按察司並安撫司。使,正三品。鎮撫人民、譏察邊防軍旅之事,仍專管猛安謀克,教習武藝及令本土純願風俗不致改易。副使二員,正四品。簽安撫司事,正五品。簽按察司事,正五品。知事兼安撫司事,正八品。知法四員,從八品。(書史四人,上京、東京書吏十八人,女直十二人、漢人六人。中都、西京,女直五人,漢人五人。北京、臨潢,女直三人、漢人五人。南京,女直二人、漢人七人。山東,女直三人、漢人七人。大名,女直三人、漢人六人。抄事一人,公使十人。)右按察使於上京、副使於東京各路設簽事一員,分司勾當。惟安撫司不帶“勸農”字,內知事於上京、自余並於兩處分減存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