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九月甲寅朔。丙寅,侍御史李款閣內奏彈前邠州行軍司馬鄭注,曰:"注內通敕使,外連朝官,兩地往來,卜射財貨,晝伏夜動,乾竊化權。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請付法司推劾情款。"旬日之中,諫章數十上,由是授注通王府司馬、兼侍御史,充神策軍判官,中外駭嘆。甲寅,以前忠武軍節度使王智興依前守太傅、兼侍中、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代王起;以起為兵部尚書。

冬十月癸未朔,揚州江都等七縣水,害稼。壬辰,上降誕日,僧徒、道士講論於麟德殿。翌日,御延英,上謂宰臣曰:"降誕日設齋,起自近代。朕緣相承已久,未可便革,雖置齋會,唯對王源中等暫入殿,至僧道講論,都不監聽。"宰相路隨等奏:"誕日齋會,誠資景福,本非中國教法。臣伏見開元十七年張說、乾源曜以誕日為千秋節,內外宴樂,以慶昌期,頗為得禮。"上深然之,宰臣因請十月十日為慶成節上誕日也。從之。辛酉,潤、常、蘇、湖四州水,害稼。

十一月癸丑朔。乙亥,涇源節度使康志睦卒。己卯,以左神策長武城使朱叔夜為涇州刺史,充涇原節度使。壬午,於銀州置監牧。十二月癸未朔。己亥,刑部詳定大理丞謝登新編《格後敕》六十卷,令刪落詳定為五十卷。庚子,幸望春宮,聖體不康。癸卯,平盧軍節度、檢校司空王承元卒。丁未,以河南尹嚴休復檢校禮部尚書,充平盧軍節度、淄青登萊棣觀察等使。戊甲,以給事中王質權知河南尹。以河東節度副使李石為給事中。

八年春正月癸丑朔。丁巳,聖體痊平,御太和殿見內臣。甲子,御紫宸殿見群臣。丙寅,修太廟。令太常卿庾承宣攝太尉,遍告九室,遷神主於便殿。癸酉,揚、楚、舒、廬、壽、滁、和七州去年水,損田四萬餘頃。

二月壬午朔,日有蝕之。庚寅,詔以聖躬痊復,赦繫囚,放逋賦,移流人。己亥,蔚州飛狐鎮置鑄錢院。

三月壬子朔。甲寅,上巳,賜群臣宴於曲江亭。庚午,以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度充東都留守,依前守司徒、兼侍中;以東都留守李逢吉檢校司徒、兼右僕射。癸酉,兗海節度使李文悅卒。丙子,以右丞李固言為華州刺史,代崔戎;以戎為兗海觀察使。四月壬午朔。壬辰,集賢學士裴濆撰《通選》三十卷,以擬昭明太子《文選》,濆所取偏僻,不為時論新稱。甲午,以縮州刺史吳李真為邕管經略使,乙已,乾林學士,兵部侍郎王源中辭內職乃以源中為禮部尚書。

五月辛亥朔。己巳,修奉太廟畢,以吏部尚書令狐楚攝太尉,遍告神主,復正殿。飛龍神駒中廄火。

六月庚辰朔。辛巳,徙市。壬午,大理卿劉遵古卒。壬辰,陳許節度使高瑀卒。甲午,以旱,詔諸司疏決繫囚。丙申,以前鳳翔節度使、駙馬都尉杜忭起復檢校戶部尚書,充忠武軍節度使。戊戌,襯臣王涯、路隨奏請依舊制讀時令。庚子,充海觀察使崔戎卒。辛丑,同州刺史高釴卒。戊申,以將作監、駙馬都尉崔杞為充海沂密觀察使。

秋七月庚戌朔。丙辰,以工部侍郎楊汝士為同州刺史。戊午,奉先、美原、櫟陽等雨,損夏麥。辛酉,定陵台大雨,震東廊郎下地裂一百三十尺,詔宗正卿李仍叔啟告修塞。癸亥,郯王經薨。己巳夜,月犯昴。壬申,以右金吾衛大將軍段百倫檢校工部尚書,充福建觀察使。堂帖中外臣僚,各舉善《周易》學者。

八月己卯朔,右龍武統軍董重質卒。庚寅,太白犯熒惑。辛卯,詔故澧王大男漢可封東陽郡王,第二男源可封安陸郡王,第三男演可封臨安郡王;故深王大男潭可封河內郡王,第二男淑可封吳興郡王;故絳王大男洙可封新安郡王,第二男滂可封高平郡王;故洋王大男沛可封潁川郡王;淄王大男浣可封許昌郡王;沔王大男瀛可封封晉陵郡王;鄜王大男溥可封平陽郡王:仍並賜光祿大夫。丙申,罷諸色選舉,歲旱故也。己亥,御寫《周易》義五道示群臣,有人明此義者,三日內聞奏。時李仲言以《易》道惑上,及下其義,人皆竊笑,卒無進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