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二十四 志第四



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正月,詔曰:"古聖帝明王、岳瀆海鎮,用牲牢,余並以酒脯充奠祀。"二十三年正月,詔:"自今已後,明衣絹布,並祀前五日預給。"丁酉,詔:"自今已後,有大祭,宜差丞相、特進、開府、少保、少傅、尚書、御史大夫攝行事。"天寶六載正月,詔:"三皇、五帝,於京城置令,丞。"七載五月,詔:"三皇已前帝王,宜於京城共置廟官。歷代帝王肇跡之處,德業可稱者,忠臣義士、孝婦烈女,所在亦置一祠宇。晉陽真人等並追贈,得道升仙處,度道士永修香火。"九載九月,處士崔昌上《大唐五行應運歷》,以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請國家承周、漢,以周、隋為閏。十一月,敕:"唐承漢後,其周武王、漢高祖同置一廟並官吏。"十二載九月,以魏、周、隋依舊為三王后,封韓公、介、酅公等,仍舊五廟。

天寶六載正月,詔大祭祀騂犢,量減其數。肅宗上元元年閏四月,改元,制以歲儉,停中小祠享祭。至其年仲秋,復祠文宣於太學。永泰二年,春夏累月亢旱,詔大臣裴冕等十餘人,分祭川瀆以祈雨。禮儀使右常侍於休烈請依舊祠風伯、雨師於國門舊壇,復為中祠,從之。

高祖武德二年,國子立周公、孔子廟。七年二月己酉,詔"諸州有明一經已上未被升擢者,本屬舉送,具以名聞,有司試策,皆加敘用。其吏民子弟,有識性明敏,志希學藝,亦具名申送,量共差品,並即配學。州縣及鄉,並令置學。"丁酉,幸國子學,親臨釋奠。引道士、沙門有學業者,與博士雜相駁難,久之乃罷。

貞觀十四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國子學,親觀釋奠。祭酒孔穎達講《孝經》,太宗問穎達曰:"夫子門人,曾、閔俱稱大孝,而今獨為曾說,不為閔說,何耶?"對曰:"曾孝而全,獨為曾能達也。"制旨駁之曰:"朕聞《家語》云:曾皙使曾參鋤瓜,而誤斷其本,皙怒,援大杖以擊其背,手仆地,絕而復甦。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既而曾子請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側;欲殺之,乃不得。小棰則受,大杖則走。今參於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於不義,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於閔子騫也?"穎達不能對。太宗又謂侍臣:"諸儒各生異意,皆非聖人論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國,忠於其君,戰陳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之謂孝。具在經典,而論者多離其文,迥出事外,以此為教,勞而非法,何謂孝之道耶!"二十一年,詔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甯、賈逵總二十二座,春秋二仲,行釋奠之禮。"初,以儒官自為祭主,直雲博士姓名,昭告於先聖。又州縣釋奠,亦以博士為主。敬宗等又奏曰:

按《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鄭注云:"官,謂《詩》、《書》、《禮》、《樂》之官也。"彼謂四時之學,將習其道,故儒官釋奠,各於其師。既非國學行體,所以不及先聖。至於春、秋二時合樂之日,則天子視學,命有司典秩,即總祭先聖、先師焉。秦、漢釋奠,無文可檢。至於魏武,則使太常行事。自晉、宋已降,時有親行,而學官主祭,全無典實。且名稱國學,樂用軒懸,樽俎威儀,蓋皆官備,在於臣下,理不合專。況凡在小神,猶皆遣使行禮,釋奠既準中祀,據理必須稟命。今請國學釋奠,令國子祭酒為初獻,祝辭稱"皇帝謹遣",仍令司業為亞獻,國子博士為終獻。其州學,刺史為初獻,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縣學,令為初獻,丞為亞獻,博士既無品秩,請主薄及尉通為終獻。若有闕,並以次差攝。州縣釋奠,既請各刺史、縣令親獻主祭,望準祭社,同給明衣。修附禮令,以為永則。

高宗顯慶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議:"依令,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又《禮記》云:'始立學,釋奠於先聖。'鄭玄注云:'若周公、孔子也。"且周公踐極,功比帝王,請配武王。以孔子為先聖。"二年,廢書、算、律學。龍朔二年正月,東都置國子監丞、主簿、錄事各一員,四門助教博士、四門生三百員,四門俊士二百員。二月,復置律及書、算學。三年,以書隸蘭台,算隸秘閣局,律隸詳刑寺。乾封元年正月,高宗東封還,次鄒縣頓,祭宣父,贈太師。總章元年二月,皇太子弘幸國學,釋奠,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儀鳳三年五月,詔:"自今已後,《道德經》並為上經,貢舉人皆須兼通。其餘經及《論語》,任依常式。"則天天授三年,追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則天長壽二年,自製《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為業,停《老子》。神龍元年,停《臣軌》,複習《老子》。以鄒、魯百戶封隆道公,謚曰文宣。睿宗景雲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釋奠於太學。太極元年正月,詔:"孔宣父祠廟,令本州修飾,取側近三十戶以供灑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