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 志二



古之植圭於陽城者,以其近洛故也,蓋尚嫌其中,乃在洛之東偏。開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國,北距橫野軍,中得浚儀之岳台,應南北弦,居地之中。皇家建國,定都於梁。今樹圭置箭,測岳台晷漏,以為中數,晷漏正,則日之所至,氣之所應得之矣。

日月皆有盈縮。日盈月縮,則後中而朔;月盈日縮,則先中而朔。自古朓肭之法,率皆平行之數,入歷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倫。《皇極》舊述,則迂迴而難用,降及諸歷,則疏遠而多失。今以月離朓朒,隨歷較定,日躔朓朒,臨用加減,所得者入離定日也。一日之中,分為九限,逐限損益,衰稍有倫。朓朒之法,所謂審矣。

赤道者,天之紘帶也,其勢圓而平,紀宿度之常數焉。黃道者,日軌也,其半在赤道內,半在赤道外,去赤道極遠二十四度。當與赤道交,則其勢斜;當去赤道遠,則其勢直。當斜則日行宜遲,當直則日行宜速。故二分前後加其度,二至前後減其度。九道者,月軌也,其半在黃道內,半在黃道外,去黃道極遠六度。出黃道謂之正交,入黃道謂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則比黃道益斜。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則比黃道反直。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則其勢差斜。故較去二至、二分遠近,以考斜正,乃得加減之數。自古雖有九道之說,蓋亦知而未詳,空有祖述之文,全無推步之用。今以黃道一周,分為八節,一節之中,分用九道,盡七十二道而復,使日月二軌,無所隱其斜正之勢焉。九道之法,所謂明矣。

星之行也,近日而疾,遠日而遲,去日極遠,勢盡而留。自古諸歷,分段失實,隆降無準,今日行分尚多,次日便留,自留而退,唯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為入歷之數,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定逐日行分,積逐日行分以為變段。於是自疾漸而遲,勢盡而留,自留而行,亦積微而後多。別立諸段變歷,以推變差,俾諸段變差際會相合,星之遲疾,可得而知之矣。

自古相傳,皆謂去交十五度以下,則日月有蝕,殊不知日月之相掩,與暗虛之所射,其理有異焉。今以日月徑度之大小,較去交之遠近,以黃道之斜正,天勢之升降,度仰視旁視之分數,則交虧得其實矣。

乃以一篇步日,一篇步月,一篇步星,(案:以下脫“一篇步發斂”五字。下雲“以卦候沒滅,為之下篇”者,言為步發斂之下篇。《歐陽史》約其文,稱“謹以步日、步月、步星、步發斂為四篇”,是也。)以卦候沒滅,為之下篇,都四篇,為歷經一卷,歷十一卷,草三卷,《顯德三年七政細行歷》一卷。

臣檢討先代圖籍,今古曆書,皆無蝕神首尾之文,蓋天竺胡僧之祆說也。近自司天卜祝小術,不能舉其大體,遂為等接之法。蓋從假用以求徑捷,於是乎交有逆行之數,後學者不能詳知,便言歷者有九道,以為注歷之恆式,今並削而去之。

昔在唐堯,欽若昊天。陛下親降聖謨,考曆象日月星辰。唐堯之道也,其歷謹以“顯德欽天”為名。天道元遠,非微臣之所盡知,但竭兩端,以奉明詔。疏略乖謬,甘俟罪戾。

世宗覽之,親為制序,仍付司天監行用,以來年正旦為始,自前諸歷並廢。(《玉海》:《欽天》於朔分之下,立小分謂之杪。說者謂前代謂歷朔余未有杪者。若可用杪,何待求日法以齊朔分也。)其歷經一卷,今聊紀於後,以備太史氏之周覽焉。

《顯德欽天曆經》

演紀上元甲子,距今顯德三年丙辰,積七千二百六十九萬八千四百五十二。

《欽天》統法:七千二百

《欽天》經法:七十二

《欽天》通法:一百

《欽天》步日躔術

歲率:二百六十二萬九千七百六十(四十)

軌率: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朔率:二十一萬二千六百二十二(十八)

歲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七百六十(四十)

軌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歲中:一百八十三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