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第三卷玉宇呈祥)》第四十八章 陳潢慘恨不赴水去 康熙悲奈何別慈顏


上書房大臣們接到太皇太后駕崩的訊息,連忙趕往皇宮。往常太皇太后的寢宮,如今已改為梓宮。從上到下,一色的白紙裱糊,靈幔高懸,香菸繚繞。王爺、貝勒、貝子、福晉、公夫人、一二品的誥命夫人,以及各宮的貴妃、嬪妃,六歲以上的皇子,黑壓壓地跪滿了整個慈寧宮大院,一個個哭得眼泡紅腫,面色臘黃。康熙皇上和太子胤礽麻衣白冠,跪伏在靈床前面。索額圖、熊賜履、高士奇、張廷玉等幾位大臣進來,一齊向臥在靈床上的太皇太后行了大禮,失聲痛哭。剛剛止停了眼淚的康熙見此場面,又觸動了滿腹的悲愴,大聲號啕起來。一時間殿內殿外一片哭聲,沖霄漢、震牛斗,真可稱得起是驚天動地。
熊賜履到底是老成穩重。他知道,這樣哭下去是不行的。外有國家大政,內有老佛爺的喪禮,多少事需要皇上拿主意、定辦法呀。他強忍住悲痛,止住哭泣,膝行到康熙面前:
“聖上,太皇太后仙逝,乃國家之大不幸。臣深知皇上心中的悲痛,望皇上善自珍重,節哀順變,以負天下之望。況且,老佛爺的後事,也需要皇上拿個主意,早做安排。”
康熙早已哭得昏昏沉沉了,聽了熊賜履這話,勉強抬起頭來,泣聲不止地說:“這有什麼難辦的?居喪守制,廬墓三年,自古皆是如此,而且非如此,不能聊盡人子之心。”
得,一上來就鬧擰了。好嘛,皇上要守墓三年,三年之中,國家無君,那還得了。可是,這樣跪著,哭著,也沒法商量啊。眾大臣一齊湊到跟前,同聲勸道:“請聖上暫起龍駕,容臣等詳奏……”索額圖向侍衛們擺手示意,武丹等人忙上前摻起康熙,在靈床旁邊坐下,四個大臣又連忙過來行了君巨大禮。康熙低垂著頭,無力地說:“有什麼事,你們簡單點說,朕……已經心力交瘁,支持不住了。”
熊賜履緩緩地說:“皇上,天子居喪與尋常百姓不同,取三九之數,就是二十七個月,此款明載於周禮之上,自古如此,請聖上明察。”
康熙斷然回絕了:“不行,朕以孝治天下,不守三年之喪,如何為天下表率。”
索額圖想到,天子居喪守墓,必然要由太子監國。監國的時間越長,對他索額圖就越有利。三年當然不可能,二十七個月,也兩年多了,所以立即附和。高士奇卻不想看到這種局面。他也引經據典,說天子居喪,以九為數,九年太長,九天太短,以九個月為最好。
此刻康熙頭昏腦脹,想的全是如何為太皇太后盡孝的事,沒顧得想那么多。三個大臣的兩種意思,他也拿不準,究竟是誰對誰錯,便看了看一直默不作聲的新進上書房臣於張廷玉。
張廷玉雖然年輕,可是十分沉穩。他早已胸有成竹了,卻不想馬上說出來,更不想和幾位老上書房大臣們爭執。此刻,見皇上用眼光爭詢他的意見,便站起來躬身奏道:
“皇上,臣以為,周禮和古制,說皇帝居喪不同於尋常百姓,其根本之意。在於禮喪和心喪之不同。禮喪是指守制的禮數多少。時間長短,而心喪則是心中對仙逝的祖宗的懷念。所以周禮上說‘居喪寧戚’。就是說最好的,最誠摯的悼念,是心存一片悲戚之意,而不是形式上的。外表上的禮數。據此理,臣以為皇上居喪,應以心喪為主,禮喪為輔。即在三年之內,每日瞻仰老佛爺遺像,敬獻悼念之情;而禮喪,是可以日代月,即以廿七日代替二十七月,以不負天下眾望。”
康熙搖了搖頭:“嗯,不行,二十六天,太短了。”
“不,聖上,不是二十六日,而是以日代月,二十七月。”
康熙不作聲了,幾位大臣也都暗暗佩服。嗯,張廷玉這小伙子,行,他居然能說出心喪、禮喪的不同,以二十六天,代替二十七月,代表三年又一天不少,既不誤國事,又照顧了人情,這辦法好!
這件大事,就算這么定下了。下面又議了如何給太皇太后上諡號,以及在康熙預定的陵墓旁邊蓋一座“暫奉安殿”,停放老佛爺靈樞。安排停當,幾位大臣告辭出去,這時,已近午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