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一章



范應元曰:古本並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張君相“常無”上並有“故”字。又引音辯云:“常無、常有,合作斷句。”

王應麟曰:首章以“有”“無”字斷句,自王介甫始。 嚴可均曰:御注與此同。“觀”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羅振玉曰:敦煌三本均無“故”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曒”。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龍二年所刻道德經碑無兩“以”字,當從之。司馬溫公、王荊公並於“無”字絕句,亦當從之。

易順鼎曰:按莊子天下篇:“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常無有”即此章“常無”“常有”,以“常無”“常有”為句,自莊子已然矣。

謙之案:御注、邢玄、景福、慶陽、樓正、磻溪、顧歡、彭耜、高翿均無“故”字。“徼”,傅、範本與碑本同,宜從敦煌本作“曒”。十四章“其上不皦”,景龍本亦作“曒”,是也。一切經音義卷八十四引:“說文‘徼’作‘循也’,以遮遏之。”是徼有遮訓,在此無義。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說文‘曒’從日,?聲,二徐本無。”田潛曰:“案慧琳引埤蒼‘明也’,韻會雲‘明也’,未著所出。詩‘有如曒日’,詩傳云:‘曒,光也。’說文古本舊有‘曒’字,後世或借用‘皎’。‘皎’,月之白也,詩‘月出皎兮’是也。或借用‘皦’,皦,白玉之白也,論語‘皦如’是也。字義各有所屬,‘有如曒日’之‘曒’,碻從日,不從白也。”(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箋卷七)經文“常無觀其妙”,妙者,微眇之謂,荀悅申鑒所云:“理微謂之妙也。”“常有觀其曒”,“曒”者,光明之謂,與“ 妙”為對文,意曰理顯謂之曒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謙之案:陳景元藏室纂微篇以“此兩者同”為句。嚴復曰:“同字逗,一切皆從同得。”惟“同出”“異名”為對文,不應於“同”字斷句。又蔣錫昌曰:“‘此兩者同’下十二字,範本無。”案續古逸叢書範本有此十二字,蔣誤校。又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兩者蓋指有無而言。有無異名,而道通為一。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謙之案:“玄”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元”,當據原碑改正。以下仿此。蓋華夏先哲之論宇宙,一氣而已,言其變化不測,則謂之玄。變化不測之極,故能造成天地,化育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所由出。鳶飛魚躍,山峙川流,故曰“眾妙之門”。張衡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籥元氣,稟受無形。”(御覽引玄圖)揚雄曰:“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太玄經玄攤圖)義皆出此。

【音韻】李道純曰:“此經文辭多協韻。”鄧廷楨曰:“諸子多有韻之文,惟老子獨密;易、詩而外,斯為最古矣。”劉師培曰:“欲考古韻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韻之書;而周代之書,其純用韻文者,舍易經、離騷而外,莫若老子。”今試以江有誥老子韻讀為主,參之以吳棫之韻補,顧炎武之唐韻正,江永之古韻標準,姚文田之古音諧,鄧廷楨之雙硯齋筆記(卷三),李賡芸之炳燭編,推求經文古韻,句求字索。又劉師培、奚侗、陳柱及高本漢之老子韻考(bernhard karlgren:the poetical parts in lao-tsi)說老子古音,頗多肊說,亦有可取者,間附以己見,然後知五千文率諧聲律,斐然成章。韻理既明,則其哲學詩之為美者可知矣。以下試分章述之。

此章江氏韻讀:道、道韻(幽部),名、名韻(耕部),始、母韻(之部,母,滿以反),妙、徼韻(宵部,徼,去聲),玄、門韻(文、真通韻,玄,胡均反)。

謙之案:“玄”,真部,“門”,文部,文、真通韻。姚文田:玄、玄、門韻,餘同。又高本漢:同、名為韻,非。鄧廷楨:道、道,名、名,無韻,亦非。

右景龍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宋刊本)、王弼本(古逸叢書本)、傅奕(經訓堂本)、范應元(續古逸叢書本)並五十九字。嚴可均曰:“‘眾妙之門’句下空一字,所以分章,御注不空。河上於‘道可道’前,題‘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此無標目,下皆放此。”今案老子著書上下二篇,後世乃有分章,有分五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殊,碑本雖不記章數,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別之,與河上、王弼、傅、范諸家分章略同,今即以諸家所傳分章為準。又此章範本題“道可道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