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集》卷八十 近代曲辭二

八月平時花萼樓,萬方同樂奏千秋。傾城人看長竿出,一伎初成趙解愁。古

【火鳳辭】李百藥

《樂苑》曰:《火鳳》,羽調曲也。又有《真火鳳》。《唐會要》曰:“貞觀中,有裴神符者,妙解琵琶。初唯作《勝蠻奴》《火鳳》《傾杯樂》三曲,聲度清美,太宗深愛之。”則《火鳳》蓋貞觀已前曲也。古

歌聲扇里出,妝影鏡中輕。未能令掩笑,何處欲鄣聲。知音自不惑,得念是分明。莫見雙嚬斂,疑人含笑情。主

佳人靚晚妝,清唱動蘭房。影入含風扇,聲飛照日梁。嬌嚬眉際斂,逸韻口中香。自有橫陳分,應憐秋夜長。古

【熱戲樂】張祜

《教坊記》曰:“玄宗在籓邸,有散樂一部。及即位,且羈縻之。嘗於九曲閱太常樂,卿姜晦押樂以進。凡戲,輒分兩朋以判優劣,人心競勇,謂之熱戲。乃詔寧王主籓邸樂以敵之。一伎戴百尺幢,鼓舞而進,太常所戴則百餘尺。比彼伎一出,則往復矣,長欲半之,疾乃兼倍。太常群樂方鼓譟。上不說,命內養五六十人各執一物,皆鐵馬鞭骨楇之屬也,潛匿袖中,雜立於聲兒後。候覆鼓譟,當亂搖之。左右初怪內養麇至,竊見袖中有物,皆奪氣喪魄,而戴竿者方振搖其幢,南北不已。上顧謂內人曰:‘其竿即當自折。’斯須中斷,上撫掌大笑。內伎鹹稱慶,於是罷遣。”齋

熱戲爭心劇火燒,銅槌暗執不相饒。上皇失喜寧王笑,百尺幢竿果動搖。主

【春鶯囀】張祜

《樂苑》曰:“《大春鶯囀》,唐虞世南及蔡亮作。又有《小春鶯囀》,並商調曲也。”《教坊記》曰:“高宗曉聲律,聞風葉鳥聲,皆蹈以應節。嘗晨坐,聞鶯聲,命樂工白明達寫之為《春鶯囀》,後亦為舞曲。”二說不同,未知孰是。興慶池南柳未開,太真先把一枝梅。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知

【達磨支】溫庭筠

《唐會要》曰:“天寶十三戴,改《達磨支》為《泛蘭叢》。”《樂苑》曰:“《泛蘭叢》,羽調曲。又有《急泛蘭叢》。”《樂府雜錄》曰:“《達磨支》,健舞曲也。”知

搗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絕。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餘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虜,欲吹羌管先泛瀾。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萬古春歸夢不歸,鄴城風雨連天草。主

【如意娘】

《樂苑》曰:“《如意娘》,商調曲。唐則天皇后所作也。”古

看硃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齋

【雨霖鈴】張祜

《明皇別錄》曰:“帝幸蜀,南入斜谷。屬霖雨彌旬,於棧道雨中,聞鈴聲與山相應。帝既悼念貴妃,因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時獨梨園善觱篥樂工張徽從至蜀,帝以其曲授之。泊至德中,復幸華清宮,從官嬪御皆非舊人。帝於望京樓命張徽奏《雨霖玲曲》,不覺悽愴流涕。其曲後入法部。”《樂府雜錄》曰:“明皇自蜀反正,樂工制《還京樂》《雨霖鈴》二曲。”知

雨霖鈴夜卻歸秦,猶是張徽一曲新。長說上皇垂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古

【桂華曲】白居易

《桂華曲》,白居易蘇州所作。蘇之東城,古吳都城也,今為樵牧場。有桂一株,生於城下,惜其不得地而作曲。音韻怨切,聽輒動人。故其詩云:“桂華詞苦意丁寧,唱到嫦娥醉便醒。此是世間腸斷曲,莫教不得意人聽。”又《聽都子歌》云:“都子新歌有性靈,一聲格轉已堪聽。更聽唱到嫦娥字,猶有樊家舊典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