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卷四十 志第十



景州,清安軍,下,刺史。本薊州遵化縣,重熙中置。戶三千。遵化縣,本唐平州買馬監,為縣來屬。

平州,遼興軍,上,節度。商為孤竹國,春秋山戎國。秦為遼西、右北平二郡地,漢因之。漢末,公孫度據有,傳子康、孫淵,入魏。隋開皇中改平州,大業初復為郡。唐武德初改州,天寶元年仍北平郡。後唐復為平州。太祖天贊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戶錯置其地。統州二,縣三:

盧龍縣。本肥如國。春秋晉滅肥,肥子奔燕,受封於此。漢、晉屬遼西郡。元魏為郡治,兼立平州。北齊屬北平郡。隋開皇中,省肥如,入新置。十八年,改新昌曰盧龍。唐為平州,後因之。戶七千。

安喜縣。本漢令支縣地,久廢。太祖以定州安喜縣俘戶置。在州東北六十里。戶五千。

望都縣。本漢海陽縣,久廢。太祖以定州望都縣俘戶置。有海陽山。縣在州南三十里,戶三千。

灤州,永安軍,中,刺史。本古黃洛城。灤河環繞,在盧龍山南。齊桓公伐山戎,見山神俞皃,即此。秦為右北平。漢為石城縣,後名海陽縣。漢末為公孫度所有。晉以後屬遼西。石晉割地,在平州之境。太祖以俘戶置。灤州負山帶河,為朔漢形勝之地。有扶蘇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蘇北築長城嘗駐此;臨榆山,峰巒崛起,高千餘仞,下臨渝河。統縣三:義豐縣。本黃洛故城。黃洛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於濡水。漢屬遼西郡,久廢。唐季入契丹,世宗置縣。戶四千。馬城縣。本盧龍縣地。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置縣,以通水運。東北有千金冶,東有茂鄉鎮。遼割隸灤州。在州西南四十里。戶三千。石城縣。漢置,屬右北平郡,久廢。唐貞觀中於此置臨渝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石城縣,在灤州南三十里,唐儀鳳石刻在焉。今縣又在其南五十里,遼徙置以就鹽官。戶三千。

營州,鄰海軍,下,刺史。本商孤竹國。秦屬遼西郡。漢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於此。元魏立營州,領昌黎、建德、遼東、樂浪、冀陽、營丘六郡。後周為高寶寧所據。隋開皇置州,大業改遼西郡。唐武德元年改營州,萬歲通天元年始入契丹。聖歷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還治柳城。天寶元年改曰柳城郡。後唐復為營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戶。統縣一:廣寧縣。漢柳城縣,屬遼西郡。東北與奚、契丹接境。萬歲通天元年,入契丹李萬榮。神龍元年移幽州界。開元四年復舊地。遼改今名。戶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