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卷四十一 志第十一



飛狐縣。後周大象二年置廣昌縣於五龍城,即此。隋仁壽元年改名飛狐。相傳有狐於紫荊嶺食五粒松子,成飛仙,故云。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戶五千。

靈丘縣。漢置。後漢省。東魏復置,屬靈丘郡。隋開皇中罷郡來屬。大業初改隸代州。唐武德六年仍舊。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戶三千。

廣陵縣。本漢延陵縣。隋唐為鎮州。後唐同光初分興唐縣置。石晉割屬遼。東南至州四十里。戶三千。

應州,彰國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金城縣,後改應州。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國軍節度,興唐軍、寰州隸焉。遼因之。北龍首山,南雁門。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縣三:

金城縣。本漢陰館縣地,漢末廢為陰館城。隋大業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縣,遼因之。戶八千。

渾源縣。唐置。有渾源川。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戶五千。

河陰縣。本漢陰館縣地。初隸朔州,清寧中來屬。戶三千。

朔州,順義軍,下,節度。本漢馬邑縣地。元魏孝文帝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榮亂,廢。高齊天保六年復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年徙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馬邑郡。唐武德四年復朔州。遼升順義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州一、縣三:

鄯陽縣。本漢定襄縣地。建安中置新興郡。元魏置桑乾郡。高齊置招遠縣,郡仍舊。隋開皇三年罷郡,隸朔州。大業元年初名鄯陽縣,遼因之。戶四千。

寧遠縣。齊天保六年,於朔州西置招遠縣。唐乾元元年改今名,遼因之。有寧遠鎮。東至朔州八十里。戶二千。

馬邑縣。漢置屬雁門郡。唐開元五年,析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倚郭置馬邑縣。南至朔州四十里。戶三千。

武州,宣威軍,下,刺史。趙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縣。唐末置武州,後唐改毅州。重熙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統縣一:神武縣。魏置。晉改新城。後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隸朔州,後置州,並寧遠為一縣來屬。戶五千。

東勝州,武興軍,下,刺史。隋開皇七年置勝州。大業五年改榆林郡。唐貞觀五年於南河地置決勝州,故謂此為東勝州。天寶七年又為榆林郡。乾元元年復為勝州。太祖神冊元年破振武軍,勝州之民皆趨河東,州廢。晉割代北來獻,復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

榆林縣。

河濱縣。

金肅州。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戶、防秋軍一千實之。屬西南而招討司。

河清軍。西夏歸遼,開直路以趨上京。重熙十二年建城,號河清軍。徙民五百戶、防秋兵一千人實之。屬西南面招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