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五卷)》後記

  1999年4月29日,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日子:我敬愛的父親走完了他89個歲月的
人生旅程,因病溘然辭世。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當日向國內外發出專訊後,《李自
成》的許多熱心讀者紛紛來電來信,除對老人不幸病逝表示悼念外,無不關切地詢
問:《李自成》第四、五卷是否已經完成?何時出版?當時我曾通過報界告訴大家:
我父親在病逝前已基本完成了四、五卷,並交中國青年出版社編排,很快即可奉獻
給廣大讀者。
我之所以說“基本完成”,是因為父親早在80年代中期就完成了四、五卷口述
錄音書稿,之後經不斷修改,部分單元在《小說》上連載,受到讀者和專家好評,
但是他總感到離他的藝術追求尚有距離,而視為“未定稿”不願拿出來出版。即使
已經出版的第一、二、三卷,也同樣視之,計畫待四、五卷經修訂出版後,連同前
三卷再仔細修訂一遍,全書才算最終定稿。
有的讀者詢問:第三卷出版於1981年,為什麼四、五卷拖了這么多年?對於這
個問題,我父親的前助手、現為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的俞汝捷同志在他的悼念文章
中已做出很好回答:因為姚老“太認真”,“太苛求自己”。的確如此。譬如父親
為了寫好決定李自成和他的大順朝命運,改變中國近三百年歷史的“成敗存亡關頭”
等四、五卷中的重要單元,除了花費大量時間查閱和研究明末清初史料,不顧年邁
去山海關、通山等處實地考察外,對耗費數年心血寫成的二三十萬字書稿,很不滿
意,毫不惋惜地用紅鉛筆寫上“作廢”二字,棄之檔案櫃一角。然後重頭再寫,以
致光陰這樣一天天逝去。父親對創作如此認真,如此苛求,充分體現了他們一代老
作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和個性:對作品、對讀者、對祖國文學事業的高度使命感和責
任感。
誠然,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人人都不能違背的自然規律。父親到了晚年,
尤其是進人80高齡以後,雖依然壯志滿懷,雄心不減,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就起床寫
作,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天,但畢竟年齡不饒人,體力、精力一日不如一日,原
本就很慢的寫作進度更顯減慢;原本能較易越過的創作中的“障礙”和“高山”,
現在攀援時顯得力不從心。為此,父親每日都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並唯恐全書
寫不完,隨他百年而去。因此,即使在他1997年初春,因寫作過於緊張勞累而突發
中風倒在書桌旁,住進醫院的第一天夜間,仍然頑強地起床寫作。我在困睡中,恍
惚聽到撲通一聲而驚醒,看見父親躺在床邊的地上。我一邊呼叫“怎么啦!”一邊
把他抬到病床上。父親卻說:“我要起來寫《李自成》,寫不完對不起讀者。”我
一時語塞,無言勸慰,而禁不住淚流滿面。
還令人難忘的是,今年春節前夕,父親病情日趨加重,陳昌本等中國作協領導
來家慰問,他在床榻前告訴父親,作協已決定將《李自成》作為十部優秀長篇小說
之一向建國五十周年獻禮。父親聽後欣慰地微笑了,吃力地、緩慢地低聲吐出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