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五卷)》第十二章


李岩覺得這是大好時機,就說道:“河南是微臣桑梓之邦,人地較熟,容易號
召士民,共扶大順,對抗夷狄。”
李自成說:“可是南京立了福王,卿將如何對付?”
李岩說:“今日南京已經立了新君,確實不易對付。請容臣馳回河南之後,相
機行事。倘能緩和與南京的不共戴天之仇,共同抵禦胡人,這是上策。等胡人被我
們打敗之後,那時再與南京爭奪中原,命襄陽、荊州、承天的人馬順流東下,關內
人馬出河南到淮北,南過長江,兩路夾攻,江南不難平定。”
李自成說:“恐怕與南京合起手來共御胡人,也不是那么容易。”
李岩說:“事情確有困難,也只能走一步說一步,相機行事。事前一切都想得
很順,到時候未必就順。”
李自成心中頗不高興,想道,這不是嘲笑我去山海關時,起初想得容易,而最
後吃了敗仗嗎?但是他竭力忍耐著,又問道:
“卿另外有何方略?”
李岩說:“臣並無別的方略,只是想,第一要順應人心。”
李自成問:“何為順應人心?”
李岩說:“崇禎十三年,陛下初進河南,當時百姓苦難深重,如在水深火熱之
中,所謂人心思亂,正是此時情況。陛下順應人心,剿兵安民,開倉放賑,三年免
征,所以陛下所到之處,遠近回響,開門迎降,望陛下之來如大旱之望雲霓。後來
陛下兵力強盛,橫掃中原,南至湖廣,攻城掠地,所向克捷。到這時候,百姓所殷
殷期望者不是再亂下去,而是望陛下設官理民,恢復農桑,使百姓稍過溫飽日子,
此所謂人心望治。然而人心望治而終未獲治,辜負了百姓殷望。由於沒有順應人心,
所以目前一聽說山海關我軍受挫,便處處不穩。臣回河南之後,要順應人心,就要
首先撫輯流亡,興利除弊,恢復農桑,使百姓有安居樂業之望,而不再受兵戎之苦。”

李自成點點頭,問道:“還有何方略?”
李岩說:“河南山寨大則數萬人,占據許多州縣;小則萬餘人,也占領一州一
縣。這些土寨,倘若投降胡人,是我之大患;如被南京加以名號,為南京所用,也
是我們的大患。因此臣到河南之後,要不惜金錢,聯絡所有土寨,使他們不要與大
順為敵。倘能使他們投順過來,則更為上著。但目前我不敢說李際遇等一定會投降
大順,只求他們暫時觀望,不要南投福工,北投滿洲,就算好了。還有,清兵必定
過河。臣回河南之後,豫北一帶自然要作些安排,但更重要的是沿黃河千里,處處
設防,使東虜不能過黃河,如此則河洛鞏固,潼關可守。”
李自成又問道:“東虜固然可慮,南京已經立了福王為君,史可法率領四鎮之
兵,駐在江北一帶,必然北來。倘若南京小朝廷與胡人合起手來,共同對我,河南
就危急了。倘若出了這種局面,卿有何善策?”
李岩想了一下,實在也想不出好的辦法,便說道:“臣不能預先料就敵人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