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孫士美,青浦人。由鄉舉授舒城教諭。崇禎八年春,賊來犯,縣令以公事出,士美代守七十餘日,城以全。明年擢知深州。十一年冬,大清兵至,力守三日,城破,自剄於角樓。父訥亦自縊,一家死者十三人。贈太僕少卿,訥亦被旌。

是時,畿輔諸郡悉被兵,長吏多望風遁,失城四十有八。任丘白慧元、慶都黃承宗、靈壽馮登鰲、文安王鑰、蠡縣王采、新河崔賢、鹽山陳志、故城王九鼎,皆以殉難聞。他若青縣張文煥、興濟錢珍、慶雲陳緘,城破被殺。教官死難者則有劉廷訓、張純儒、唐一中。鄉官則喬若雯、李禎寧最著。而棄城者,吳橋知縣李綦隆等十人,皆坐死。

白慧元,青澗人。崇禎七年進士。居官善祛蠹,吏民畏之。九年以守城功,命減俸行取。會與大閹有隙,摭其罪於帝,逮治之,未行,大兵已抵城下,乃與代者李廉仲共守。無何,廉仲縋城遁,慧元躬擐甲冑,防禦甚力。及城破,一門俱死,贈僉事。

鄉官李禎寧,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歷山西按察使,罷歸,佐慧元拒守。城破,率家眾格鬥,身中數槊而死,一門從死者數人。承宗,未詳何許人。馮登鰲,膚施舉人,其從父大緯為蠡縣訓導,亦死。王鑰,武功舉人。王采,澤州人,進士。崔賢,弋州舉人。志、九鼎,亦未詳何許人,志自經死,九鼎戰死城上,各贈恤有差。

劉廷訓,順天通州人。歲貢生,為吳橋訓導。崇禎十一年,大清兵入畿內,知縣李綦隆欲遁,廷訓止之,與共守。外圍將合,綦隆縋城走。廷訓急趨城上,語守者曰:“守死,逃亦死,盍死於守,為忠義鬼乎!”眾泣諾,乃堅拒三晝夜。廷訓中流矢,束胸力戰,又中六矢乃死。逾月,其子啟棺更殮,面如生。

張純儒,新安人,為臨城訓導,率諸生共城守,城破死之。唐一中,全州人,為鉅鹿教諭,抗節死。

喬若雯,臨城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中書舍人,遷禮部主事。崇禎元年春,廷臣爭擊魏忠賢黨,若雯亦兩疏劾兵部侍郎秦士文,御史張訥、智鋌,備列其傾邪狀。尋言:“故輔魏廣微,罪惡滔天,致先帝冒桓、靈之名,罪不下忠賢。其徒陳九疇、張訥、智鋌為之鷹犬,專噬善類,罪不下彪、虎。乞死者削其官階,生者投之荒裔。”帝責其詆毀先帝,而九疇等下所司行遣。若雯尋改吏部,遷員外郎。出為袞州知府,剔除積弊,豪猾斂手,以疾歸,士民遮道泣送。及城陷,若雯端坐按劍以待,遂被殺。

時鄉官李崇德、董祚、魏克家並以城亡殉難。崇德,青縣人。祚,隆平人。克家,高陽人。皆舉人。崇德歷戶部員外郎。祚未仕。克家為鄒平知縣,有善政。若雯贈太常少卿,余贈恤有差。

張秉文,字含之,桐城人。祖淳,官參政,事具《循吏傳》。秉文舉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歷福建右參政,與平海寇李魁奇。崇禎中,歷廣東按察使,右布政使,調山東為左。十一年冬,大清兵自畿輔南下。本兵楊嗣昌檄山東巡撫顏繼祖移師德州,於是濟南空虛,止鄉兵五百,萊州援兵七百,勢弱不足守。巡按御史宋學朱方行部章丘,聞警馳還,與秉文及副使周之訓、翁鴻業,參議鄧謙,鹽運使唐世熊等議守城,連章告急於朝。嗣昌無以應,督師中官高起潛擁重兵臨清不救,大將祖寬、倪寵等亦觀望。大清兵徇下州縣十有六,遂臨濟南。秉文等分門死守,晝夜不解甲,援兵竟無至者。明年正月二日,城潰,秉文擐甲巷戰,已被箭,力不能支,死之。妻方、妾陳,並投大明湖死。學朱、之訓、謙、世熊及濟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陳虞胤、通判熊烈獻、歷城知縣韓承宣皆死焉,德王由樞被執。秉文贈太常寺卿,之訓、謙光祿卿,承宣光祿少卿,皆建特祠,余贈恤如制。學朱死,不得屍,疑未實,獨格不予,福王時,贈大理卿。鴻業及推官陸粲不知所終,贈恤亦不及。

學朱,字用晦,長洲人。崇禎四年進士。為御史,嘗抗疏劾楊嗣昌、田維嘉,時論壯之。之訓,黃岡人,進士。累官浙江按察使,坐事貶官,被薦未擢而遘難。望闕再拜,與妻劉偕死,闔門殉之。謙,孝感人,進士。戰於城上,與季父有正偕死,母莫氏匿民間不食死,族戚傔從,死者四十餘人。世熊,灌陽舉人,分守西門,被殺。好善,醴泉人,進士。虞胤,未詳。烈獻,黃陂貢生,城破,與二子俱死。承宜,大學士爌孫,進士,與妻妾同死。有劉大年者,江西廣昌人。官兵部主事,奉使南京,還朝,道歷城,城破抗節死。贈光祿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