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二十年,復從出塞,軍事悉令參決,賚予優渥。師還,勞將士,分四等賜宴,榮、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賞。已,復下詔征阿魯台。或請調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帝問榮。榮曰:“陛下許民復業且二十年,一旦復征之,非示天下信。”從之。明年從出塞,軍務悉委榮,晝夜見無時。帝時稱“楊學士”,不名也。又明年復從北征。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飢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帝問群臣當復進否,群臣唯唯,惟榮、幼孜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

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或請因他事為敕,馳報皇太子。二人曰:“誰敢爾!先帝在則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罪不小。”眾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遺命傳位意,啟太子。榮與少監海壽先馳訃。既至,太子命與蹇義、楊士奇議諸所宜行者。

仁宗即位,進太常卿,余官如故。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既而有言榮當大行時,所行喪禮及處分軍事狀。帝賜敕褒勞,賚予甚厚。進工部尚書,食三祿。時士奇、淮皆辭尚書祿,榮、幼孜亦固辭。不允。

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至樂安,高煦出降。師還,以決策功,受上賞,賜銀章五,褒予甚至。

三年從帝巡邊,至遵化。聞兀良哈將寇邊,帝留扈行諸文臣於大營,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五年進少傅,辭大學士祿。九年復從巡邊,至洗馬林而還。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統三年,與士奇俱進少師。五年乞歸展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年七十。贈太師,諡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永樂末,浙、閩山賊起,議發兵。帝時在塞外,奏至,以示榮。榮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將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撫,當不煩兵。”從之,盜果息。安南之棄,諸大臣多謂不可,獨榮與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國。其老成持重類如此。論事激發,不能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帝意,輒得解。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嘗語人曰:“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其恩遇亦始終無間。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宣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先後賜賚,不可勝計。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家富,曾孫曄為建寧指揮,以貲敗。詳《宦官傳》。

曄從弟旦,字晉叔,弘治中進士。歷官太常卿。以忤劉瑾,左遷知溫州府,治最,稍遷浙江提學副使。瑾誅,累擢至戶部侍郎,督京、通倉,出理餉甘肅。還,進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討平番禺、清遠、河源諸瑤。嘉靖初,遷至南京吏部尚書。張璁、桂萼驟進,旦率九卿極言不可。會吏部尚書喬宇罷,召旦代之,未至,為給事中陳洸所劾,勒致仕。年七十餘卒。

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太子嘗讀《漢書》,稱張釋之賢。溥曰:“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編類以獻。太子大悅。久之,以喪歸。時太子監國,命起視事。十二年,東宮遣使迎帝遲,帝怒。黃淮逮至北京系獄。及金問至,帝益怒曰:“問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連溥,逮系錦衣衛獄。家人供食數絕。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周。

仁宗即位,釋出獄,擢翰林學士。嘗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賜鈔幣。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明年建弘文閣于思善門左,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士奇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詔官繼博士,敬編修,澄給事中,日值閣中。命溥掌閣事,親授閣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尋進太常卿,兼職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