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藝文一

明太祖定元都,大將軍收圖籍致之南京,復詔求四方遺書,設秘書監丞,尋改翰林典籍以掌之。永樂四年,帝御便殿閱書史,問文淵閣藏書。解縉對以尚多闕略。帝曰:“土庶家稍有餘資,尚欲積書,況朝廷乎?”遂命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訪購,惟其所欲與之,勿較值。北京既建,詔修撰陳循取文淵閣書一部至百部,各擇其一,得百櫃,運致北京。宣宗嘗臨視文淵閣,親披閱經史,與少傅楊士奇等討論,因賜士奇等詩。是時,秘閣貯書約二萬餘部,近百萬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正統間,士奇等言:“文淵閣所貯書籍,有祖宗御製文集及古今經史子集之書,向貯左順門北廊,今移於文淵閣、東閣,臣等逐一點勘,編成書目,請用寶鈐識,永久藏{去廾}。”制曰“可”。正德十年,大學士梁儲等請檢內閣並東閣藏書殘闕者,令原管主事李繼先等次第修補。先是,秘閣書籍皆宋、元所遺,無不精美,裝用倒摺,四周外向,蟲鼠不能損。迄流賊之亂,宋刻元鐫胥歸殘闕。至明御製詩文,內府鏤板,而儒臣奉敕修纂之書及象魏布告之訓,卷帙既夥,文藻復優,當時頒行天下。外此則名公卿之論撰,騷人墨客一家之言,其工者深醇大雅,卓卓可傳。即有怪奇駁雜出乎其間,亦足以考風氣之正變,辨古學之源流,識大識小,掌故備焉。挹其華實,無讓前徽,可不謂文運之盛歟!

四部之目,昉自荀勖,晉、宋以來因之。前史兼錄古今載籍,以為皆其時柱下之所有也。明萬曆中,修撰焦竑修國史,輯《經籍志》,號稱詳博。然延閣廣內之藏,竑亦無從遍覽,則前代陳編,何憑記錄,區區掇拾遺聞,冀以上承《隋志》,而贗書錯列,徒滋訛舛。故今第就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稍為厘次,勒成一志。凡卷數莫考、疑信未定者,寧闕而不詳雲。

經類十:一曰《易》類,二曰《書》類,三曰《詩》類,四曰《禮》類,五曰《樂》類,六曰《春秋》類,七曰《孝經》類,八曰諸經類,九曰《四書》類,十曰國小類。

朱升《周易旁註前圖》二卷、《周易旁註》十卷

梁寅《周易參義》十二卷

趙汸《大易文詮》八卷

鮑恂《大易舉隅》三卷(又名《大易鉤玄》。)

林大同《易經奧義》二卷

歐陽貞《周易問辨》三十卷

朱謐《易學啟蒙述解》二卷

張洪《周易傳義會通》十五卷

程汝器《周易集傳》十卷

永樂中敕修《周易傳義大全》二十四卷、《義例》一卷(胡廣等纂。)

楊士奇《周易直指》十卷

劉髦《石潭易傳撮要》一卷

林誌《周易集說》三卷

李賢《讀易記》一卷

劉定之《周易圖釋》三卷

王恕《玩易意見》二卷

羅倫《周易說旨》四卷

談綱《讀易愚慮》二卷,《易考圖義》一卷,《卜筮節要》一卷,《易義雜言》一卷,《易指考辨》一卷

蔡清《周易蒙引》二十四卷

朱綬《易經精蘊》二十四卷

何孟春《易疑初筮告蒙約》十二卷

胡世寧《讀易私記》四卷

陳鳳梧《集定古易》十二卷

劉玉《執齋易圖說》一卷

許誥《圖書管見》一卷

周用《讀易日記》一卷

崔銑《讀易余言》五卷,《易大象說》一卷

湛若水《修復古易經傳訓測》十卷

張邦奇《易說》一卷

鄭善夫《易論》一卷

呂柟《周易說翼》三卷

王崇慶《周易義卦》二卷

唐龍《易經大旨》四卷

韓邦奇《易學啟蒙意見》四卷(一名《周學疏原》)、《易占經緯》四卷

鍾芳《學易疑義》三卷

王道《周易億》四卷

梅鷟《古易考原》三卷

金賁亨《學易記》五卷

舒芬《易箋問》一卷

季本《易學四同》八卷、《圖文余辨》一卷、《蓍法別傳》一卷、《古易辨》一卷

林希元《易經存疑》十二卷

陳琛《易經通典》六卷(一名《淺說》)。

方獻夫《周易約說》十二卷

余誠《易圖說》一卷

黃芹《易圖識漏》一卷

李舜臣《易卦辱言》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