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岷州衛(元岷州,以舊祐川縣地置,屬吐番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岷州千戶所,屬河州衛。十一年七月升為衛,屬陝西都司。十五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二十四年又置州,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四十年閏五月,州廢,仍置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建岷王府。二十六年遷雲南。北有岷山,洮河經其下。南有白水,一名臨江。又東有石關。東北有鐵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鐵城千戶所,屬河州衛,後廢。)領所一。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

西固城守御軍民千戶所(衛南。本西固城千戶所,洪武七年三月置,屬鞏昌府。十五年四月改置,來屬。南有白水。北有化石關。西北有平定關。)

榆林衛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其城,正統二年所築也。(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寧夏衛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又東入山西平虜衛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洪武中,為內地。天順後,元裔阿羅出、毛里孩、孛羅出相繼居之。西南有鹽池,舊屬寧夏衛,嘉靖九年來屬。又衛東有長鹽池、紅鹽池。西有西紅鹽池、鍋底池。又東有長樂堡,分轄雙山等十二營堡,為中路。又有神木堡,分轄鎮羌等九營堡,為東路。西有安邊營,分轄永濟等十二營堡,為西路。俱成化後置。又北有邊牆,成化九年築,長一千七百七十餘里,東起清水營,接山西偏頭關界,西抵定邊營,接寧夏花馬池界。)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寧夏衛(元寧夏府路,屬甘肅行省。)洪武三年為府。五年,府廢。二十六年七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罷。永樂元年正月復置。(洪武二十六年,慶王府自慶陽府遷此。西有賀蘭山。又西南有峽口山,黃河流其中,一名青銅硤。黃河出硤東流,亦曰三岔河。又東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蘆河下流也,俱注於黃河。有寧夏群牧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領千戶所四。東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靈州守御千戶所(衛東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宣德三年二月徙於城東。弘治十三年九月復置靈州於所城。)

興武守御千戶所(衛東南。正德元年以興武營置。)

韋州守御千戶所(衛東南。弘治十年以故韋州置。西有大蠡山。南有小蠡山。東有東湖。)

平虜千戶所(衛北少東。嘉靖三十年以平虜城置。東北有老虎山,濱大河。北有鎮遠關。)

寧夏前衛在寧夏城內,洪武十七年置。

寧夏左屯衛

寧夏右屯衛亦俱在寧夏城內,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

寧夏後衛本花馬池守御千戶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德元年改衛。其城,正統九年所築也。(東北有方山。西有花馬池。西北有大鹽池。又西有小鹽池。東有長城關,正德初置。)東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寧夏中衛(元應理州,屬寧夏府路。)洪武三年州廢。永樂元年正月置衛。(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又西南有溫圍水,流入大河。又有裴家川。又東南有鳴沙州,元屬寧夏府路。洪武初廢。)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十里。

靖虜衛正統二年以故會州地置,屬陝西都司。(南有烏蘭山,上有烏蘭關。北有大河。西南有祖厲河,東北有亥刺河,皆注於大河。西南有會寧關。)南距布政司千二百二十里。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元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肅衛。二十五年罷。二十六年,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徙置於此。領衛十二,守御千戶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甘州左衛(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廢。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衛。二十七年十一月罷。二十八年六月復置。(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肅王府。建文元年遷於蘭縣。西南有祁連山。西北有合黎山。東北有人祖山,山口有關,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東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張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於張掖河。又東南有盧水,亦曰沮渠川。)